在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心小学校开设的食育文化课程中,孩子们正在开心地学做面点。黄敬霞 摄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达成,必须仰仗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支撑。让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评价,有助于学校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心小学校始建于1932年,地处城乡接合部,周边资源丰富、家长层次不一。为此,学校提出全景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全员、全程、全人教育,在多个真实场景中培养人,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让家长“走进来”参与评价
我们坚持开门办学,邀请家长“走进来”,让家长看见学校的教育过程,在了解学校的基础上,参与对学校工作和办学效果的评价。
学校坚持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讲科学的教育观念、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措施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想法和做法,看见教育的过程。2023年4月,全校1300余名家长走进校园,观摩了35个班级的方阵队列展示,听取了校长对校园环境、办学理念、课程特色、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的翔实介绍,并深入班级和课堂看到了孩子们在学校的真实生活。
每逢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运动会、阅读节、毕业季等大型活动,都能看到家长们的身影。他们深度参与其中,充当着多重角色,既是配合学校活动组织的管理者、裁判员,又是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和亲友团成员。家长们和老师们一起观摩、体验、评价、研讨,陪伴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诸如平时的饮食安全问题,学校也会邀请家长参与监督和管理。95%的学生都在校用餐,学校会将每日食谱发到家长群中,每个月末邀请家长陪餐,与孩子共享午餐的欢乐时光,同时也对学生的用餐安全进行监督与评价。
通过“走进来”,家长既成为学校工作的“观察员”,又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参与者,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赢得了更多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长们有意见和建议时,都愿意积极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进一步改进工作。
我们开展“走出去”的行动,主动征求家长意见,同时主动向家长提供帮助,让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为推进学校、家庭同心同向协同育人,学校开展了“百名教师入户千家”全员家访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和在家学习情况。通过家访及时收集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指导方案。每学期末,学校都会向全体家长发放调研问卷,针对作业布置、学生睡眠时间、“双减”落实情况等收集家长的评价和反馈意见,然后及时梳理家长关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分别对有需要的家长进行再次沟通,通过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联动,加强沟通和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
“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让家校关系更融洽了,让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助力。
让社会评价成为学校发展助力
在引进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育人资源,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评价和反馈,也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助力。李桥中心小学校地处北京市顺义区南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将周边可用的企事业单位资源引进校园,助力学生成长。比如邀请中医堂医师和李桥卫生院中医科医生进入校园进行中医药知识普及;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学专家走进校园,为全体教师、家长、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积极心理学、家校有效沟通及控制情绪、认识自己等方面的培训。
学校还邀请科研人员每月一次入校,为学生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并将毗邻的首都国际机场拓展为学校全景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全景特色课程“翼向天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与东郊湿地公园牵手共建,开发了“湿地四时”特色课程,组织学生走进湿地公园,开展湿地探秘之旅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
在引进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注重听取意见,邀请有关人士参与学校评价,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获得了很多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价,让我们可以跳出教育者的思维局限,更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得失。
共评催生共育合力
通过广泛动员和发挥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家校间的密切互动有效减少和化解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家校矛盾,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形成了校家社共育的一致性与合力。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延展,增强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形成了资源共享、联合发展的育人格局。通过加强校家社沟通,各方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差距越来越小,学校的工作获得了一致认可,先后获得“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北京市课程示范校”等荣誉,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得到整体提升。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评价是激发办学活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未来,学校会继续倾听和采纳家长和社会的意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心小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