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造高质量航海人才培养体系

网友投稿  2022-05-17 00:00:00  互联网

集美大学实习船“育德”轮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源于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集美航海教育,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

    近年来,航海学院依托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航海类专业群)以及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系列项目,建立了“多维度、立体化”的高质量航海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知识过硬、工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航海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多方培养

    与航运企业协同育人

    航运是国际贸易的桥梁,海员是航运强国之基石,高质量航海人才队伍是建设航运强国的战略支撑与坚强保障。学院认为,培养高质量航海人才队伍必须加强与航运企业、第三方关联体的联系,这样才能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人才需求标准。为此,学校把加强与行业部门的联系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近日,航海学院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学院党委书记兰莉芸、院长杨神化一行6人先后走访了厦门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厦门承庚供应链有限公司、厦门华易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企业领导、校友等进行深入交谈,就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实习与就业、校企合作等工作进行沟通。这是航海学院与航运企业协同、多方育人的一个缩影。

    学院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对标行业人才需求,与国内19家知名航运企业签订校企协同育人战略协议。学院通过“年度校企联席会议”搭建平台,请企业对航海教育“坐诊把脉、对症下药”,并共同参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教育教学制度的制定,使人才培养渗透“国家战略、学校理念、企业文化、行业需求”等基因,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院还实施“双导师制”引领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形成师徒带教,实现学科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

    航海学院与7家国家、地方涉海类企业单位合作建立学生学习与实践基地,逐步形成学校、航运企业、第三方关联体“三主体”航海教育共同体。

    多元培养

    同一专业分层学习

    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个人发展规划,实行“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针对不同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不同层次课程体系,并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力量。

    一是设立“英才班”。在2013年开展的卓越工程师1.0实践的基础上,学院针对育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开展了“行业英才”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在实践技能训练、双语学习、特种船舶、特定水域、船舶管理能力等方面开展教学,并有计划地增加学习模块,进行强化训练。

    “英才班”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引领模式,由学校“双师型”船长作为校内导师,由航运企业的资深航海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共同在学生的专业认知、职业思想、航海素养、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引,也让学生提前接受公司管理、安全意识、职业技能与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熏陶。

    二是“卓越班”,采用“3+1”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校内完成原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学习内容,获得相应的学分,第4年到合作航运企业见习,并安排到船上完成培训。企业深度参与并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合理安排船期,保证学生的上船时间。在课程设置上,由合作航运企业增设船舶营运、安全管理、实操业务、海事案例等方面的课程,做到学校培养与顶岗实习“无缝对接”。

    三是建“智能航海班”。学院结合交通运输部门《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根据船舶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在原有航海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航海技术(智能航海)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智能航海班”。这个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智能航海领域的新技术、新动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化等专业课程,实现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多载体实践

    实习船、模拟器融合课堂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的学生在经过理论学习后都要到船上实习,学校的实习船名为“育德”轮,总长199.9米、型宽32.26米、型深18米,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运动场;定员173人,可容纳143名

    师生在船学习和实习。“育德”轮有两个驾控台,一个是正常航行使用的生产驾控台,另一个是专门为学生设置的实习驾控台。此外,“育德”轮还配备了独立的航行设备、无线电设备等供教学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模拟操作并实时查看航行状态。船上还有各种可用于实习的研究室、教室。除了学习之外,船上的娱乐设施也不少,有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房、休息室等。

    除了上船实习,学生还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驾驶船只。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院将教学团队自主研发的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雷达模拟器、电子海图模拟器应用于专业课程的实操训练,将这些航海模拟器进行整合,构建“虚拟船舶与海上环境”,创新开展虚拟海上航行综合实践和典型海事案例教学。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模拟器训练、实习船实践的“三阶梯”育人渠道,实现从“听中学”的传达式教学拓展到模拟器“说中学”的互动式教学,最后升级至实船见习“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

    多渠道熏陶

    “嘉庚精神”锻造学生品质

    学院邀请马峰船长为学生讲述“北极东北航道”航行的见闻,介绍该航道的主要航线以及附近海流地形,并强调北极航线研究的重要意义。这是航海学院举办的一次“船长讲坛”。

    “船长讲坛”将航海业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前沿科技发展等专业领域内容,与船长们的成长历程、工作经验以及职业生涯中的奇闻趣事、人生感悟等内容相融合,既增强了讲坛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拉近了嘉宾与学生的距离。每次讲座的互动环节,学生就专业、职业、人生规划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问题与嘉宾面对面问答互动,接受前辈校友的指点。

    “船长讲坛”是学院通过多渠道熏陶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一个侧影。集美大学秉承“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育人理念,以“诚毅”校训教育为突破口,将“嘉庚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锻造学生过硬的素质,为学生踏入社会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学院将“嘉庚精神”和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列入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大学学习导论之学校历史文化”必修课程,这也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嘉庚精神”深深地铭刻在一代又一代集大学子的心中。学校还在“育德”轮上成立了“海上流动团支部”与“海上流动党支部”,开展独具特色的“移动国土”课程育人。

    学院以“弘扬航海文化,传承航海精神”与“嘉庚精神、诚毅品格”为主题,分文化熏陶、思想引领、实践塑造、学科竞赛四大模块,举办年度“航海文化节”,开展“嘉庚精神”与“船长讲坛”系列讲座,推进航海特色暑期志愿服务、专项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开设航海技能大比武、航海知识竞赛、物流案例设计分析大赛与港口货运设计大赛,形成了“一节两讲三特四赛”十大航海特色活动。

    多元发展

    人才培养体系成果丰硕

    现在,航海学院成为我国培养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友足迹遍布五洲四海。很多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成为国家航海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赵炎平就是其中的一位。2004年,赵炎平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后,成为“雪龙号”上的一名实习生。他从实习生做起,现任“雪龙2号”船长,曾参加11次南极考察、3次北极考察,成为国内海洋科考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学院高质量航海人才培养体系,也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发展。学院教师团队获得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市级以上荣誉与奖励52项,主持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3项。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近60%,持船长证书21人,高级船长7人,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学院“‘行业英才’本科创新班改革与实践”被收入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典型案例库,“航海院校文化育人创新路径——船长讲坛”应邀到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航海教育研究分会开展经验分享和示范推广。教师团队编著教材20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3篇,多次获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奖项以及入选“中国交通教育高峰论坛”会议论文。 

    “多维度、立体化”的高质量航海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专业的大发展。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并于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在,学院成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21年,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获得全国首批理论课程考试成绩等效认可。

    近8年的实践证明,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新性与先进性,符合高等教育理念和航海教育规律。学院航海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品牌与社会效应大力提升,增强了对“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战略高素质航海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与贡献。成果获得上级领导与航运企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也受到航海类院校的广泛关注和有效借鉴,对我国航海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与良好的示范作用。

    (杨神化 郑尚龙)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5-19/xw_73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