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随着教育数字化不断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潮流。西部地区高校受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着理念滞后、资源匮乏、人才缺失等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方面形势任务紧迫、标准要求更高,必须积极主动作为,善于抓住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搭乘数字化快车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突出“集优”建好“资源补给站”
——打造网络育人新生态,解决“力量弱”的问题
由于区位条件限制,西部地区高校在教学资源、教学力量、教学方式上相较于中东部地区高校尚存一定差距。思政教育同样面临此类困境,特别是存在资源不够均衡、内容不成体系、人才不够丰富等问题,难以匹配满足西部高校学生的多元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基于此,一是要构建数字学习平台。立足西部高校自身所处方位和特点,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优化升级网络环境、智能设备,建设云课堂、直播教室、虚拟现实教室等线上数字化平台,跨学科、跨时空聚合分散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把诸多典型应用、资源内容等“珍珠”串成“项链”。例如,兰州城市学院创设思政教育资源库,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形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超市”,受到师生青睐。二是要盘活红色数字资源。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献数据库”和“小红专”网络思政微课平台,虚拟还原红色文化场景,集中开展虚拟现实主题实践教学,采取“现场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提供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推动传统思政教育向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方向转变。例如,兰州城市学院投资建成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现实体验中心,引接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南梁革命纪念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信息数据,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常态。三是要建强数字校史文化。注重将数字手段与传统特色有机结合,兰州城市学院充分挖掘学校独有的“艾黎精神”校史文化,成立路易·艾黎研究中心,依托“一馆一杂志一基础”,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发掘与宣传并行的多种途径,研究践行艾黎教育思想,弘扬艾黎精神、发扬工合传统,让校史文化成为网络思政新的“增长极”和“资源库”。
突出“互动”建好“宣传引导站”
——开辟领航正向新阵地,解决“形式单”的问题
西部地区高校思政教育目前仍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相对单一、吸引力不佳,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正能量”和“好声音”难以持久、广泛传播的局面。基于此,应大力借助数字化条件下新颖生动多元的形式阐释好、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范式”向分享式、参与式的“对话范式”转换。
一要抢占新媒体。新媒体因多元化、个性化、共享化等特性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青睐,应积极因势利导、及时抢占阵地,在主动发声、立体发声中纠偏正向。例如通过创建党建学习平台,及时分享党的创新理论、政策解读、学习资料等内容,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学生干部组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对师生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二要用活新技术。坚持数字技术赋能思想引领,构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校园贴吧、红色论坛等,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作微课、短视频、动画等,让学习形式从单一的“人—人”现场互动拓展到“人—人”网络互动、“人—机”现场互动、“人—机”网络互动等复合模式,不断强化教育主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理念。三要激发新活力。注重探索网络空间、互联网下的新渠道、新样式,激活思政课堂的“一池春水”,搭建校园网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设置讨论议题、引导讨论方向等方式,积极参与学生的网络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释放青年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设立线上学习积分、优秀网络讨论员等奖项,对在网络讨论和思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推动“理论掌握青年”向“青年掌握理论”转变。
突出“精准”建好“成长服务站”
——创设因材施教新模式,解决“对象杂”的问题
西部地区高校普遍存在本地生源占比多、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多、农村生源占比多等特点,这些都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
基于此,一要用好数字技术,找准学生兴趣点。通过对开发的各类网络平台、内部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数据进行收集、监测、统计和分析,实现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民族学生关注点和兴趣点的掌握,开展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现实需求的思政教育,提高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例如,对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专门制订学习计划、列出学习清单,加大线上线下主动推送力度。二要用好数字技术找准薄弱点。利用各类平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学习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及时了解其学习兴趣、掌握程度等指标,为后续思政教育改进提供支持和参考。教学实践中,兰州城市学院将《花木兰》《秦时明月》等优秀影视作品导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灵活采取影视动画鉴赏讲座、影视观影讨论会和影视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实现德育与美育的同步提升,在“超市化”服务、“菜单型”定制、“共鸣式”激励中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三要用好数字技术找准契合点。加强信息收集和数据反馈,创设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模式,把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作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相关联,做好全程化就业指导,分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举办“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主题讲座、优秀毕业生就业分享会、“基层就业毕业生”先进事迹专题宣传等教育活动,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一线,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等就业,引导青年学生上好与社会课堂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作者单位系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202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具身认知视域下混合式学习新基建研究与实证分析”[2020A-14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