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高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满足新时代对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新要求。
STEAM模式教学:跨领域融合创新
STEAM教育模式是一种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与数学(Mathematics)的教学方法。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STEAM教育模式,为学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学校开展了一个名为“城市再生”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利用废纸、塑料瓶和旧衣物等废旧材料,展开了一场创新的探索之旅。他们不仅研究了纸张的纤维结构和塑料的分类等材料的基本属性,还探讨了它们的再利用潜力。通过充分的小组讨论,学生确定了不同材料适合制作的艺术项目类型,废纸被用来制作纸质雕塑,而塑料瓶则转化为缤纷的光影装置。随后,学生使用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加工这些材料,设计3D模型,实际打印和切割材料,制作出具体的艺术装置。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精心计算了所需材料的数量、作品的尺寸,以及雕塑和装置的体积与表面积,保证方案可行。
探索文化议题:艺术解读社会文化
通过艺术来解读和反映社会文化,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解力与同情心。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鼓励学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并探讨社会文化现象。在“多元文化共融”的课程项目中,学生深入研究了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和装饰艺术,探索了这些文化元素反映的历史与生活方式。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运用绘画、雕塑及数字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一系列表现苗族银饰和藏族绣品的艺术作品。爱好绘画的学生将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理巧妙融入传统中国画与现代抽象画,爱好雕塑的学生则使用泥土和树脂模拟了藏族绣品的质感与图案。此外,学校还举办了一场多元文化艺术展览,展出了学生们的作品。展览现场特别设置了互动区域,访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或通过触摸屏参与互动游戏,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教育效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创作才能,也凸显了艺术在促进文化理解和社会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引入数字技术:拓展艺术教学环境
学校引入了先进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革新艺术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满创新与互动的艺术创作空间。在课程中,教师首先介绍了VR技术,并使用VR软件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的艺术工作室。在这个三维空间里,学生使用虚拟画笔、颜色和纹理工具自由“绘制”立体画作,并使用工具调整作品的大小和视角。完成虚拟创作后,学生将作品转换为可在AR环境中查看的格式,使用Artivive、HP Reveal等软件为作品添加动态元素和信息层。例如,一幅静态的自然风景画通过AR技术呈现了生动的流水、飘动的云彩和变化的日夜周期,增添了作品的动态美感。其他学生和教师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AR应用查看这些作品时,能看到屏幕上展示的增强现实效果。此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利用软件制作动画视频,将传统的绘画或雕塑转化为动态的视觉故事,使艺术作品更加生动并易于传达信息。
创新评估方法:精准测量学习成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四个评价”为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确立了总基调。因此,在进行授课之前,学校教师首先设置了一个以学生作品的创意、技术应用、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外部评价4个部分。之后,学校引入持续的过程评价系统,记录学生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的每一步。运用在线作业和项目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教师跟踪学生的进度、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评价系统识别并记录学生能力提升的形式,对比分析学生的作品来评估其艺术技能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教师在实施综合评价时,整合学生的艺术创作、技术应用、团队合作和文化理解水平,以形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评价内容涵盖课堂表现、项目完成情况和最终作品的质量。综合评价则以电子作品集的形式完成,记录学生的反思信息、创作过程和最终成果。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创新之旅,不仅是对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一次勇敢探索,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每一名学生都得以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深厚文化理解力的学前教育人才。愿这份坚持与创新的精神继续在教育的路上闪耀,点亮更多年轻心灵的梦想与希望。
(刘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