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笔谈
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是党和国家交给北京大学的光荣政治任务,也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创新“1+8+N”定点帮扶工作模式,全面做好产业、教育、医疗、人才、干部、项目等各项帮扶,在协同发力、落实落细上下功夫,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成效显著。弥渡县顺利脱贫后,学校就弥渡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开展持续帮扶,初心不改、力度不减、脚步不停,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责任,举全校之力投入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抓帮扶工作不动摇、不松劲,切实做好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帮扶任务。学校调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架构,组建专门的帮扶工作办公室,常委会多次研究定点帮扶工作,分管领导和责任院系多次带队赴弥渡调研指导,不断强化帮扶工作的“一把手”责任制。选优配强援派干部人才,确保挂职干部压茬交接,接续奋战。连续8年向弥渡县、连续23年向西部地区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参与教育扶贫工作。去年,学校对定点帮扶县投入帮扶资金427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039万元,培训基层干部1030名、培训技术人员380名。
第二,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通过培养乡村治理带头人、乡村教育负责人等目标群体,帮助他们了解政策、提升眼界和格局,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学校牵头高校教育帮扶联盟兄弟院校,设计并实施了“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充分利用高校教育帮扶联盟各兄弟高校的优势资源,汇总整合优质内容,力争通过5年时间为乡村培养万名骨干人才,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学习的稳定渠道和平台。该计划首期报名学员1826人,覆盖29个省份116个市州209个区县旗,成为当前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一项开创性品牌项目。今年,学校将与兄弟高校一道谋划“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二期(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开展面向全国乡村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培训,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激发县域、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发挥多学科优势,立足一地一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创新乡村振兴的“北大方案”。
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秉承“立足乡土、研究乡土、服务人民”的社会调查研究实践精神,切实立足乡村实际,在云南弥渡县、安徽潜山市和江西抚州市开展基层乡村治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北大方案”。
在云南弥渡,学校与当地政府经过多轮深入研究和沟通,挑选出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优、串连成片的10个行政村,聘请10位院系的知名专家、负责人担任名誉村长,汇聚帮扶力量下县到村,由点带面推动发展。
在安徽潜山,学校社会学系经过深入调查,联合中国规划设计院,提出“陪伴式”乡村建设模式,组建“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涧行者”妇女公益组织,开展创新试点,走出了一条以打造“承载良善生活的村庄共同体”为目标,以村庄、村民为主体,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治理、文化的乡村建设之路。
在江西抚州,北京大学落地省校合作项目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以研究院为轴,发挥全校文化产业领域智力优势,结合抚州古村遗产和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重新规划并整修金溪县游垫村古村落,将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数字科技古村”,成为江西古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新典范。此外,学校还开展“乡创营造师”专门人才培养,实施“一村一师”计划,组织艺术家采风,创作工作坊,开设乡土课堂等,凝结出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抚州经验”。
自建校始,一代代北大人始终弘扬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北京大学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发挥智力优势,汇聚优质资源,推动创新试点,为乡村振兴事业培育人才、贡献智慧、凝结方案,在服务国家、振兴乡村的事业中,成就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