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渡口幼儿园绿地桃李园的幼儿在绘画。幼儿园供图
杨雄 教育学博士,统计学博士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问题来了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活动区、盥洗区、游戏区出现排队的情况。比如午休的时候,孩子们会分组,一组换鞋子,一组去洗手,一组先脱衣服,那么在盥洗室总会出现排队的情况;或者开展活动时,孩子们玩滑梯,也会排队。所以我们会有疑惑,排队真的是等于消极等待吗?看到孩子们在排队,就直接将其划定为消极等待,这是否正确呢?我们知道,去超市买东西要排队,去银行办业务要排队,如果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过度强调不要排队,是否脱离现实生活,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专家解答我的疑惑,谢谢!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四实验幼儿园 林小红)
专家观点
排队,是一种最为平常的生活行为,通过排队,幼儿可以学习等待自己的轮次,尊重他人的权利,并建立起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它亦是秩序生活和秩序社会的基本保障,有序地排队能培养幼儿一定的秩序感,为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基于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将排队一刀切地视为消极等待是不可取的。排队是不是消极等待以及如何减少排队中的消极等待,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和过渡环节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展开。
排队等于消极等待?——等待背后的“时间焦虑”
所谓“等待”,词典中的定义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只因某些事件的出现,而使任务不能继续进行的状态。从结果导向来看,等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中“消极等待”是指在过渡环节中,幼儿处于不作为、无所事事的状态,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情况下发生的幼儿等待。由此可见,等待的消极性突出表现在儿童真正处于无所事事的游离状态,且阻碍了相关任务的顺利进行。
回到排队本身,排队作为幼儿园过渡环节中最为常见的行为,是教导幼儿遵守纪律、遵循秩序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方式,在各个活动区域以及游戏环节中都能看到排队行为的发生,通过有序排队,幼儿能够学习等待自己的轮次,发展自我控制和耐心,理解社会规范和责任感。同时,排队要求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等待,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通过有序排队,幼儿能逐渐学会耐心等待,适应等待的过程,并增强应对焦虑和不安的能力。
反观实践领域,我们能经常看到活动区、盥洗区、游戏区等出现排队的情况,面对幼儿大排长龙或分组分流排队做不同的事情时,总有质疑的声音,认为幼儿此时的等待是消极的,因为他们的时间花在了排队上,并没有迅速地投入活动中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固然有的时候是因为过渡环节教师设计和安排不合理,或者集体活动中幼儿水平差异导致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所以出现了消极等待,但简单地将排队视为消极等待,高喊“杜绝消极等待”的口号是盲目不可取的,亦是一种“矫枉过正”。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成人的“时间焦虑”。他们认为排队等待严重影响了幼儿对活动的及时参与,是多余的,是消极的,使得宝贵的时间被浪费,使得儿童的学习出现了中断,所以当他们看到幼儿在幼儿园中排队时,就自动将其等同于消极等待,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卢梭曾在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提出:“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幼儿生长有其独有的节律,排队也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盲目地将排队视为消极等待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杜绝消极等待”的影响下不敢让幼儿排队更是不明智的。基于此,我们还应进一步审视排队之于幼儿的重要意义,从而寻求破解之法。
解构“排队”意义——排队是秩序生活的保障
“排队”不等于消极等待,但对于幼儿和幼儿园来说,“排队”意味着什么,在幼儿园中是否可以不再强调“排队”这个概念呢?对此,我们还需进一步对“排队”的教育意义进行更为细致的阐释。
从教育角度来看,幼儿园排队行为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纪律意识、社交技能、团队合作和自我控制能力。它帮助幼儿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和集体环境,并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排队是幼儿获得秩序感的重要环节,而秩序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需要,最早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是指由幼儿内在秩序引发的对所处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位置、顺序、状态以及规律的感受性,对日常规则状态的理解与内化,同时伴随着一定主观感受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幼儿外在的、显性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自主有序的排队是幼儿秩序感的外化行为,是幼儿对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理解和内化的具体体现。首先,有序排队要求幼儿按照既定规则和顺序等待,通过有序排队能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纪律观念和遵守规则的能力,这种经验可以帮助他们与日常生活中去超市、去银行、去餐厅等真实情境建立联系,从而学会遵守规则和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在排队过程中,幼儿与其他幼儿一起行动,需要相互合作和互相尊重,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互动,从而帮助其学习到与人分享、尊重他人等社交技能。再次,幼儿在排队过程中,需要等待自己的轮次,这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学会等待,学会在得不到即时满足的情况下保持冷静、控制情绪,这为其之后的秩序生活提供了良好保障。最后,有序排队的背后实则是对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即要求个体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学会为了整体的利益而遵守规则和参与集体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总之,一日生活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是个体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利用环境自我更新的历程,而排队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常见行为,发挥着帮助幼儿获得秩序感、形成社会规范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和形成文明素养的积极作用。
排队作为日常行为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行为进行了约束,这为教师开展一日教学工作和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通过排队,幼儿园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时间,让幼儿按照规定的序列进入教室、活动场所或其他目的地;也可以在幼儿有序排队的过程中,检查出席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从而确保教学活动可以按计划有序进行;还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对幼儿进行分组,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因此,排队的意义不能停留在对下一活动事项的等待上,而是要明确排队本身所承载的社会规则,是教师在排队过程中赋予这一行为的教育价值,也是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在要求。
有效衔接过渡环节——让排队成为“慢”下来的教育
面对“排队等同于消极等待”的质疑,明晰和确证排队之于幼儿发展和幼儿园日常活动顺利进行的意义是重要且必要的。面对排队过程中实然存在的消极等待现象,我们也应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有时,因为幼儿个体差异,做事速度快的幼儿要等待速度慢的幼儿;有时,因为一日生活各环节安排不紧凑或不合理,幼儿可能出现长时间的排队等待;还有时,某些突发事件也会引发活动中断,幼儿等待。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应遵循“慢下来,融进去,生长出”的原则。
日本幼儿教育家仓桥物三在《幼儿园真谛》中指出:“幼儿园本该是这样的,教师千方百计地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幼儿全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诱导着、被指导着,其生活完全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如流水一般一天天地度过。”这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将时间还给儿童,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律生长”的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明确的是教育不应追求快节奏,而应像流水般缓缓浸润儿童的心田。因此盲目强调分组或者取消排队,忽视幼儿排队意识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反而应慢下节奏,遵循儿童秩序感发展的规律,允许排队中差异性行为的出现,关注幼儿个体特点,强化儿童自主管理、自主行动,从而减少消极等待。
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排队等待,因此幼儿插队、不参与排队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这时不应将这些行为盲目地归结为消极等待,不应过多地苛责幼儿和自身。幼儿园教育是无痕的,儿童在其中应是自由的、愉快的。作为过渡环节的排队本身就是潺潺流水中的重要一环,不是可有可无的,反而能承载起更为丰富的教育意义。具言之,在适时适度的合理等待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将社会规则、集体意识、公共秩序等融入排队环节中,也可以将排队环节作为课程目标巩固与强化的重要载体,在排队中引导和支持幼儿回顾活动经历,总结活动经验,从而在促进排队环节自然过渡、减少排队中消极等待的同时,进一步真正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