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期末,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不少大学生通过了考试,拿到了自己的成绩单。有学生在社交平台表示,自己的大学将成绩单寄给了家长,立即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有网友认为,寄成绩单这种做法是对大学生的过度干预,有人则认为这是家校共育。
为什么大学寄成绩单会引发争议?一方面,要看到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有独立人格、有自主想法、有责任意识,也希望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负责,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和控制,不需要父母的介入和督促,不希望父母过多干预和指点。给成绩不良的同学家长邮寄成绩单,可能会对学生带来困扰,他们既要担心自己的学习,又要担心父母对自己的担忧。但另一方面,父母供养孩子上大学,自然应该对自己孩子的成绩有知情权。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一些大学生自律性差,考试成绩屡屡挂科,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这是大家都不愿见到的结果。
高校给家长寄成绩单,有人说是过度干预,有人说是家校共育,这一争议背后隐藏的本质问题是:高等教育阶段是否需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家校共育?
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者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均无法单独承担起塑造人培养人的复杂任务。任何时候我们的教育都离不开家校共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共育备受重视且成效显著,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家校共育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学校和家庭都有开展家校共育的强烈意愿。无论是学校还是绝大部分家长都能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而且渴望更高质量的家校共育。另一方面是对家校共育的方式方法的迷茫和困惑。如何恰当地开展家校合作,无疑是当下高校必须直面的一个挑战。
显然,构建既能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又能最大限度发挥育人合力的家校共育共同体,任重道远。家校共育是学校和家庭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家长可以积极主动地向学校提出对大学生教育某些方面的诉求,学校可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家长的诉求,双方应平等交流、有效沟通。
需要看到的是,如果家长只是单方面地被动接收信息而没有多元畅通的反馈渠道,那么等到学生的问题积累到严重的程度,家长可能会将这些问题的责任推给学校,这样就会激发家校间的冲突。
而且,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他们更是自我教育者,只有充分尊重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达到家校共育的目标。对于高自尊、高独立性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进来的家校互动,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不认同。没有征求他们意见和经过他们认同的家校共育行为,反而达不到合力育人的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上即时网络通信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家长能够更便利地了解和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但家长的参与,也要把握好度,否则可能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和负担。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学会放手,给予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这样他们才能在磨砺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自己。这要求父母要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将“过度参与”转变为“合理参与”。而家校之间也要畅通交流渠道,完善沟通机制,丰富互动内容,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