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作为校园媒体,高校校园电视站是重要的宣传职能部门。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提升传媒素养与技能整合的机制路径。同时,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具有多维的美育功能。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期实施“课程体系+成长环境”的教育理念,助力践行“24356”办学治校体系。校园电视站作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宣传排头兵,不仅致力于讲好师大故事、传播师大声音、凝聚师大力量、弘扬师大精神,还紧扣时代新人的内涵特征演化,特别是从“品质、能力、素养”三大维度,助力达成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构建了具有新时代地方师大特色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一、目标浸润:强化校园媒介的使命责任与角色功能
高校电视站是学校党委宣传部自办校园电视频道,是弘扬先进文化、立足教学服务、浸润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助力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
四川师范大学电视站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中有着独特的传播特点,学校将师大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境界和“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可视化为节目,影响及辐射到每一名师大学子。首先是内容公信力强,采编制作与播出流程严格,内容生产获得官方认可;主题明确,具有优先性、准确性、权威性等特点。其次是传播介质多样,可在教学楼、寝室、办公楼等公共场合楼宇电视播放,也可通过校园大屏幕、校园网等平台播出,传播持续时间长、频率高、覆盖广。再其次是受众范围广、传播主体稳定。参与节目制作各流程的人员大多为传媒专业,工作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实施高度契合。最后是运行成本低,可全面整合资源,采、编、播等所需场地、设备,依靠其传播影响力影响受众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文化认同。
新时代,四川师范大学深知校园媒体的社会责任重大,因此积极营造川师文化新气象,努力向社会展示一个生动立体,可信、可爱又可敬的师大形象。
二、人才共育:提升育人深度
目前的校园媒体主要由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官方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共同组成。目前,大多数专业院校已具备一定的专用设备及制作场地,但仍存在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偏弱的问题,导致节目内涵贫乏。如何为业界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如何丰富特色教育优势内涵?四川师范大学电视站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多种培养路径,效果显著。
美育导向,文化为媒
美育即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素养,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校园电视媒体是审美教育得以走向实质美育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四川师范大学通过求知、尚美、寻理、共情四大抓手,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现了多学科辐射,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走进学校、热爱学校、宣传学校。
品牌加持,助力打造媒体公信力
新时代,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致力于用情用力讲好师大故事,统筹协调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重点打造“品牌栏目”。通过加强创新意识,分析目标受众兴趣,使其所肩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策划出了丰富多彩、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节目。
强化业务素质,发挥传播亲和力
节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制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学校媒体应创新文艺作品的呈现和传播方式。四川师范大学电视站依托采、编、播、制各阶段实训环境平台,采用加强校际创新合作、学生记者阶段式基础技能训练、交叉分组以老带新等多维并举的方式,有效整合了校内媒体资源,坚持守正创新,收效明显。
学校在践行繁荣文艺创作的使命与担当时,文化认同体系的媒介构建是关键,而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路径改革则是重中之重。四川师范大学电视站通过创作生产扎根校园、无愧于时代的节目,传播代表高校精神文化的审美意象,培养观众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培育讲责任的传播主体,助力达成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推动构建充满活力的师大校园谱写新的篇章。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融媒体实验平台下的短视频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02138003]阶段性成果)
(安悦 廖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