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乡村教育不是城市教育的翻版

网友投稿  2024-07-10 08:08:08  互联网

    乡村学校是乡村孩子家门口的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乡村教育资源。什么是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呢?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需要硬件设施的齐全,需要办学条件的改善,需要对乡村文明及乡村社会风尚的引领,但是乡村教育不需要浮华,不需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需要向城市教育学习,需要借鉴城市教育的经验,也需要城市教育的鼎力相助,但是乡村教育有其自身特点,有其独特的优势,乡村教育绝不能全盘复制城市教育,不能成为城市教育的附庸。对此,乡村学校校长一定要厘清认识,结合乡村实际,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需要重造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乡土文化。乡村教育需要回归并依托丰富多样的地方性资源,要尊重与联系乡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将其引入乡村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发挥地方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比如在砖瓦、卵石、蛋壳、竹编上绘画,用大豆、火柴、小瓷片作粘贴画,把废书报捣成纸浆弄成纸浆画,利用废弃的陶盆、易拉罐栽种花草……通过上述作品来装点楼层、墙壁,让校园时时处处都是教育,方方面面都是文化。

    乡村教育需要重构更多的乡土和本土学习空间。一些乡村学校学生的校内学习脱离校外生活体验,乡村师生教与学的实践场域被局限在学校内部的狭窄空间。要尝试重建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的联系,通过融通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联动学生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给学生更多的乡土学习空间。要把乡村作为学校,把大自然作为教室,重建多样化、可选择的乡村项目式课程和校本课程,比如劳动教育课程、生态教育课程、生活教育课程、自然教育课程等,这样能丰富学生的乡村生活体验,强化其乡村认同,是增进学生乡村依恋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迫切要求。乡村教育需要重拾喜闻乐见的乡土化的活动,如创设滚铁环、踢毽子、跳大绳、踩高跷等童年拾趣社团,让孩子在参与这些接地气的活动中,收获快乐、享受童年、玩味童趣,体验乡村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乡村学校校长要通过这些可视、可感、可参与、可体验的乡土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跳出城市教育窠臼的乡村办学特色,形成有别于城市教育的乡村教育优势,树立起乡村教育的尊严与自信。

    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需要着眼将来,需要指向未来,需要培养出一批批能够走向远方、走向未来的孩子。但是要激活乡土价值,乡村教育必须是一种有根、有魂的教育,必须是通过这种有根、有魂的教育,让乡村孩子能够留下乡音、记住乡愁、扎下乡根,在身心浸润、耳濡目染、熏陶教化中,与乡村建立一种情感联结和精神联系,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愿意回到乡村的建设者。

    有根、有魂的乡村教育可以涵养孩子们的乡土情怀,这些被乡村教育滋养过的孩子,无论今后是升学,还是进城务工,抑或回家乡建设新农村,都会有如阳光般温润的人格、大地般丰盈的内心、运动员般强健的身体,无论他今后走得再远,飞得再高,在他的心中会永远澎湃着一种乡绪。

    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乡村教育需要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立足生活,依据生活,是为改善生活、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进行的教育,需要的是着眼于以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生产的技能、改造社会的精神为目标而实施的教育。

    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需要教师对乡村孩子的引领,需要学校对乡村孩子的培植,需要教育对乡村孩子的点燃、激发、唤醒。相对于城市孩子,根据乡村孩子所处的独特环境以及多为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乡村教育更需要坚持以乡村孩子为本,一切从乡村孩子实际出发,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乡村孩子的大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陶行知先生的“三自”教育,也就是在学习上要靠自学、在体育健康上要靠自强、在管理上要靠自治,给乡村孩子提供更多的“自我”“自主”“自动”“自觉”的空间,让乡村孩子在美丽的乡村自然环境中释放天性,在真实的问题驱动下历练能力,在充满困惑的乡村生活的磨炼下收获成长。

    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不能用简单的分数去衡量。孩子的情感比知识重要,能力比分数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幸福比优秀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一种人性化的、有温度的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基。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8-04/xw_7455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