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着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三个离不开”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尤其在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等实践中,各民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密切交流和合作,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只有深刻理解“三个离不开”的重要论断,才能深刻理解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与共”的创新论断,充分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分你我、共同奋斗的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各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共同承担、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各民族在面对荣誉和成就时要共同分享、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各民族在关键时刻要同生共死、不离不弃;命运与共,各民族要守望相助、薪火相传。“四个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战胜苦难、团结友爱、化解危机、实现复兴的强大内生动力,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关键。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只有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在思想上、情感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胞共气,家国所凭。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重要论断的提出,旨在引领各族人民增强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立足当前,“五个认同”是促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情感动力,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石。只有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才能提高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从而不断促进民族关系和谐融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富强的政治基石,是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是人民幸福的精神力量。只有各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系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GB18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