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主要在于能否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触动学生的心灵,让思政课有温度、有情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教学实践中,聚焦“问题导向、平等对话、朋辈教育、行走课堂”,助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
聚焦问题导向吸引学生,让思政课彰显真理力量
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学生思想上的堵点、困惑点、焦虑点和疑难点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思政课建设,要善于“开好第一课”。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每学期开学之初,思政课教师通过课上调查、网络征集、学生座谈等方式,记录、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梳理教材知识点,聚焦学生关注点和教学重难点,融合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促进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思政课教师以“问题链”对学生进行认知思维的训练。思政课教学要直面学生困惑点,把重点、难点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思政课背后其实是对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的一种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追求真理的艰苦思索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勉励学生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聚焦平等对话解惑铸魂,让思政课凸显思想力量
学校思政课以问题引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善于直面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实际感受,给予直扣人心、入情入理、启迪智慧的道理、学理、哲理,提供以在思政课学习中掌握的理论为武器的人生建议和生活指导。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开课和结课仪式中,通过读学生“对过去一年的回望”“我的自画像”的总结和期待,“与课程”“与自己”“与教师”“与榜样”的真诚“对话”,思政课教师感受到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找到自己的节奏,对不断成长的自己予以肯定,走出青春的迷茫和困惑;同时,教师也体会到学生的思考和成长,他们对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未来满怀期待、对使命充满担当。在每一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眼神的交汇、思想的碰撞,既是学生希冀得到解惑和引导的渴望,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塑造,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对话者、引导者、引领者。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灵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感悟思想伟力、筑牢信仰之基。
聚焦朋辈教育助力成长,让思政课传递价值力量
学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从“师生对话”到“生生对话”,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对话”+“成果”系列“思政课主题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生既可以是新闻主播、故事讲述者,也可以是主题讨论的汇报者、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讲解者,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和教学效果。例如,“学生讲思政课”成果汇报是学校每学期都开展的特色教学活动,也是学生期待的实践活动。听同龄人讲思政课,既是“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的思政课教学成果展示,也是教师用心体察和回应学生期待,学生积极主动在场、用心用情感悟的“双向奔赴”。思政课教师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这既是教育的温度,更是师者的情怀。
聚焦行走课堂践行担当,让思政课凝聚实践力量
学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区情”“校情”,探索出了“行走在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把思政课堂搬到纪念馆、教育基地、博物馆、工业园区、口岸、抵边村屯、乡村振兴点、自然保护区、校史馆(园)等。同时,深挖边疆民族地区育人资源“富矿”,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真切感悟红色基因的信仰力量,传承革命精神。讲好青春“大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巩固边疆稳定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SZ100]阶段性成果)
(何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