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性别平等童书100”书单在深圳发布。入选图书包含故事图画书、性教育科普图画书、传记图画书、童话、幻想小说、历史小说等,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读者需要。
随着观念的进步,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天已经毋庸置疑,它已经逐渐被纳入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之中。不过对于这份性别平等童书书单,可能还是有不少人好奇,性别平等教育为什么要从缺少足够认知能力的娃娃抓起?
我们要认清一个科学层面的事实——对孩子来说,它不仅仅是初、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事。就像这份书单的一些读本建议阅读年龄低至3岁所显示的,它甚至是小学生、幼儿园孩童的事。
比如,外国作家杰妮恩·桑德斯在《我们之间没有区别》中,提到一个形象的例子——“我们的女孩在女生专区只能看到粉红色和‘可爱’,而我们的男孩在男生专区只能看到蓝色或灰色。”也就是说,大众对于性别角色差异的塑造,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习惯。
它的直接后果,是固化了我们对性别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一些技能型的职业;或者男权观念深厚,认为女性不适合在职场打拼,只适合在家带娃、做家庭主妇。由此衍生男女之间的不合理社会分工,对女性的歧视、贬低等各类问题。
男女之间当然有一些生理上的区别,但事实上,这种区别被传统观念给放大了,对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期望、要求和限制,在很多时候是不合理的。
那么,既然房间的颜色、服装的颜色、玩具的选择、起名等因素,在幼年时期就会让孩童的性别角色意识萌芽,从娃娃抓起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就显得更加必要了。毕竟,性别观念一旦成形,偏见一旦养成,再去纠正就会相当困难。
这正是此次“性别平等童书100”书单的意义所在。而从报道来看,这些书单经过了精心筛选,在很多细节方面重新树立了一种故事范本——比如传统的儿童叙事,都是王子拯救公主,而这份书单的《纸袋公主》一书,则塑造了一个公主通过智慧拯救王子的故事。
另外,基于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些书单遴选了一些在非传统女性工作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女性传记,比如科学研究、野外探险、计算机等领域的女性。在传统观念看来,这些都是男性强项的工作领域,而类似“女性传记”书单的筛选,则有助于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和认知。
换个角度看,首份系统书单的出炉,也是对家长和学校等教育主体的一种唤醒,让教育者意识到性别平等教育时间关口前移的必要性。
事实上,近几年来,性别平等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中的权重确实是在不断提升。比如,202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到,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促进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布“性别平等童书100”书单这类实践,可以让性别平等教育将更加有的放矢。当然,这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对家长来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提升性别平等教育的自觉意识;而对于学校来说,要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常规教育的范畴,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教育主题活动,为孩子营造性别角色塑造的良好教育环境。
(作者系湖北省京山市孙桥镇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