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步入改革“深水区”,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高位引领下,教育综合改革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当前和长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
系统谋划,拓宽教育改革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高位引领、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为统领,教育改革发展迈向系统性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教育改革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仅2013年一年,从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全面完善,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正式启动;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蓄势待发,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项项改革新政密集出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实践和经验反复证明,伴随着宏观决策层级的上移,必然是跨部门推进改革力度的空前加大。
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发布,教育被列为“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之一。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央连续印发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3个基础教育领域重要文件。此后,从2020年到2021年,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号角便在12个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吹响。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紧紧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教育系统以昂扬状态投入到教育强国建设中。教育部党组把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列为“一号工程”,坚持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仅2023年一年,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召开的7场战略咨询会,到密集开展调研座谈、交流研讨、论证咨询,教育部动员并集聚全战线力量和社会各界力量同题共答、加速攻关,立起教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汇聚改革新动能——
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下,一条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的新赛道已然铺就。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的实施,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在16所高校的率先建设,瞄准国家战略急需关键领域推进有组织科研,新布局6个前沿科学中心等改革举措,再次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提升到新的高度,从顶层设计到战略推进,汇聚起一切有利于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创新要素和科教资源,释放出改革的倍增效应。
整体推进,盘活教育改革全局
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整体推进?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一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全局性综合改革在教育领域全面拉开 ——
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着眼于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推进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任务协同发展。教育系统分类布点,整体推进,加速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综合改革,着力打好推进落实的“组合拳”。
近年来,国家层面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出台和推动落实20余份教育评价改革配套文件,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与此同时,各地将中央擘画的改革“蓝图”转化为本地的“施工图”。
近年来,教育部密集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管办评分离、推动教师交流轮岗、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每一项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今,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全要素教育资源的汇聚正日渐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2023年4月,教育部在计算机“101计划”探索基础上,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此举被视为以加强基础研究激活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关键要素的改革之举。
教育改革,一旦突破了以往单兵突进、局部突破的老路,一条注重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相结合的新路便已徐徐铺开。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持续扩容,将更多基础学科辐射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纳入招生范围,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储备人才;启动国家集成电路紧缺人才自主培养行动,成立多所国家集成电路学院,开设集成电路专项班;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21个关键领域,部署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教育部把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扎实开展。
聚焦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正气势如虹——
一块屏幕将相距300多公里的两所学校连在一起:一端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中学,学生们紧盯屏幕,时而低头做笔记;另一端是成都市第七中学,教师付阳正讲解高中语文课文。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快速推进,让这一场景从理想照进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2022年初,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当年便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平台便实现了连接51.9万所学校,辐射1880万名教师、2.93亿名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在加速实现。
突破时空、联通城乡、跨越山海,数字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的超前部署和谋划。
协同发展,汇聚教育改革合力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框架下,一幅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教育改革画卷正徐徐展开。
部省协同进入新阶段——
今年全国两会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教育部与江苏部省会商会议、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谋划教育领域如何落实好、服务好这一“国之大者”,找准做强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支点。
围绕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教育部创新部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已成常态,目前,教育部已与19个省份签订合作协议。
区域、行业协同开启新赛道——
2023年7月,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常州成立。时隔一年,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重庆成立。此举被视为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
不到两年时间里,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抓手,在8个省份试点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遴选28家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全面铺开。
内外协同打开新局面——
着眼于打破学段区隔,上好伴随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思政课,上海市建设100余门“中国系列”课程,将思政课作为跨学段的有机整体,打造上海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金课”。
如今,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动,构建学校主渠道、社会实践课堂、各类育人资源平台等相互支撑的“大思政课”格局,已经形成内外联动、协同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教育部等13部门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针对坚持育人为本、政府统筹、协同共育、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校家社协同育人存在的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谋全局者,终将破局。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教育改革的征程中破旧局、开新局,中国教育必将在深化改革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