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井’是我们村的‘奋斗自强井’,如今虽然我们已经不再用这口井灌溉,但‘巾帼井’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成我们美丽乡村的真实画卷。”近日,在山东省高密市松兴屯村的葡萄园里,一群孩子一边学习葡萄修剪技术,一边听村支书徐林收讲述“巾帼井”的故事。
1973年,松兴屯村遭遇严重干旱。该村20多名妇女自发成立打井队,手挖肩扛,历时7个多月,硬是靠人力打出了一口深22米、直径8.5米的大口井,解决了全村饮水和灌溉难题。当年,县委、县政府奖励村民一台柴油机,并表彰命名该井为“巾帼井”。此后,松兴屯村从贫困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将葡萄种植做成了全国品牌。
如今,“巾帼井”成为高密重点打造的研学基地之一。为建起学生身边的思政育人长廊,高密还挖掘并打造刘墉故居、郑公祠、前冢子头遗址等70多处研学基地。
“我们实施‘双减双增’行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在全市统一规划设计研学路线15条,打造精品研学课程100节,构建起融汇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等不同主题的素质培养实践体系。”高密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明辉介绍。
目前,高密在各镇街、机关、企业建立30余个“思政教育示范基地”,在15个镇街开设“宝德书院”村级辅导室90处,编排创作出一批富有地方乡土气息的思政课程,92所中小学开展乡村红色研学累计3万多人次。
走进高密市姜庄镇各中小学校园,处处可见红色非遗纳入校本课程、校校设立非遗工作坊、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现场教学等景象。“我们依托非遗文化优势,以红心思政为底色,探索出一条‘红色非遗’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心’路径。”谈起姜庄教育的转型发展,姜庄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李云然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高密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里,建起了民俗民艺展览体验中心和传统节日文化长廊。在高密全市,有107所中小学开设高密茂腔、九五拳、半印半画年画等非遗传习实践课程。
“近年来,我们以乡土文化为根基,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串联起全市911个村的309个乡村思政育人基地,打造出融乡土文化、非遗文化、红色传承为一体的乡村思政育人体系,让思政育人在高密大地上深入践行。”高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宣传部部长管延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