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华宇工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对接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围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工作主线,系统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
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融合
秉承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学校按照“需求导向、学科牵引、产业引导”的思路,对标“四新”专业建设原则与要求,实施学科带头人与专业带头人、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培育,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学科平台与教学实验室共享,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统一凝练,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科研教学良性互动。
学校共开设3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现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2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1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3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3个。
强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
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奋斗拼搏、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务实、严格扎实6种品质为目标,学校构建了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评价,学科专业全覆盖、课程全覆盖、教师全覆盖、学生全覆盖的“四全四覆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打造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学校先后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有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9门。学校拥有113名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立了包含615个案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学校制定《专创融合推进实施意见》,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技能训练、创新实践培养”的逻辑,整合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构建了“普适性—专业性—职业性”逐步进阶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群,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组织实施“专创融合”建设工程,立项“专创融合”课程10门,认定“专创融合”示范实验室10个,每门课程及每个实验室给予1万元建设经费;评选10名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近3年,学生参加国家级别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奖716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别13项、省级76项。
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创新实践校、院、专业三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合度由浅及深、多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在产教融合带动下,学校3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参与;与15家企业共建6个产业学院,建设了体现真实职业环境的“三室一坊”32个,通过真环境、真设备、真项目、真产品、真标准“五真”教学,训练学生真本领。学校与德州亚太集团共同建立“华亚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共享资源,合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
学校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着力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在推进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2种能力、持续推进4项改革、着力实现5个转变的“1245”工作思路,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50万元,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分两批遴选107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点,试点课程立项后给予课程组奖励,改革过程中给予经费支持,任课教师课时费双倍发放,根据改革成效评价等级发放奖励。在改革试点基础上,2023年学校启动以课程教学设计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覆盖全部课程,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学校制定《第二课堂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坚持“无效果不活动,无产出不学习”的产出导向原则,搭建6个平台、实施6类重点项目,构建实施“平台+项目”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现了学生成长成才,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近3年,所有学生都参加了第二课堂。多家媒体对学校第一课堂改革和第二课堂建设成效进行了报道,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N+1’学业评价改革与实践”“实施精准化第二课堂评价改革,推进‘平台+项目’第二课堂建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库。
(张新刚 雷海峰 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