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变“会”种田为“慧”种田

网友投稿  2024-08-07 08:08:08  互联网

    ■在一线·到基层寻找青春答案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4200亩稻田已进入收获期。无人驾驶收获机在远程指令调度下,自动点火启动,执行出入机库、高效收割、精准卸粮等任务。无人驾驶运粮车与之默契配合,将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实时装载进车厢。两部机器来回穿梭不停,将稻谷收入“囊中”。

    这一高科技农业场景的幕后指挥者,是站在农场一隅,手持智能手机的满忠贤。他指尖轻触屏幕上的启动键,无人驾驶农机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遵循预设轨迹与程序,自主高效地运作起来,“昔日艰辛,一人一日半亩地;今朝变革,一机一小时五六亩”。

    满忠贤是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智慧农场“三下乡”团队成员之一。近段时间,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大教授罗锡文带领下,到河源等地开展水稻生产作业帮扶,指导当地农业生产者管理与运营智慧农场,服务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这段实践经历,我加深了对控制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徐梓涵是华南农大控制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万绿智慧农场实践的20多天里,他全身心投入自动插秧机、收获机等智慧农机调试工作中,更加深入了解智慧农业。

    华南农大工程学院研究员胡炼说,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无人农场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无人农场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高效化,达到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每隔几个月,我们就会到万绿智慧农场下田做实验,努力让农民上田。”满忠贤是农业工程博士,皮肤晒得黝黑。在过去4年里,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到万绿智慧农场。回溯4年前,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进村之路坑洼不平,多数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而今随着技术入驻,农场耕作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智慧农机普及率达50%以上。

    目前,华南农大在全国启动建设了超30个无人农场,智能农机装备配置100多台(套)。仅在广东,学校就建设了8个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无人农场并不是农场无人,而是生产环节没有人。”罗锡文强调,无人农场是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的作品,更需要“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的创造性劳动人才,“只有两只脚踩在泥里,才能判断机器下田后的作业情况,才会知道应该怎样改进”。

    智慧农场团队每隔两三个月,都会把最新的一些技术带到无人农场,努力帮助当地村民和种植户,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北斗终端搭载农机后,手机、遥控器也变成了‘新农具’,用指尖就能‘云端’种地。”对于华南农大打造的无人农场,万绿智慧农场负责人王键宽从一开始的怀疑,到慢慢接受,再到现在的相信。

    在万绿智慧农场的机库里,除了无人驾驶直播机,还有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喷雾机……这些智能农机琳琅满目,支撑无人农场生产全程自动化作业。

    王键宽掰着手指头,数着一年四季的全程智能化:耕,有无人旋耕机按照设计路线翻耕;种,有插秧机、抛秧机、撒播飞机精准作业;管,有系统实时监测苗情、虫情等,无人机飞到田里施肥、打药;收,无人驾驶收获与运粮车珠联璧合,自动装卸……

    智慧农业正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利器”。万绿智慧农场曾联合罗锡文团队开展晚稻无人收割作业,经测试,无人驾驶水直播试验区产量与传统插秧相比,增产2.1%左右,减少人工成本30%。

    “一般早稻需在6月至7月收完,之后要马不停蹄抢种晚稻。”徐梓涵和团队在万绿智慧农场待到了7月底,协助农场通过无人农场云管控平台,操作无人驾驶水稻精量直播机插秧。从前人工插秧,一人一天最多插一亩地,如今一台无人驾驶直播机一小时能播五亩地。

    “农民也可以在房子里吹着空调,用手机就能把外面的田种好。”王键宽欣喜地发现,现在乡村里的人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智慧农场的项目中来。

    师生们扎根农场,努力实现“无人农场”的梦想,“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8-10/xw_7513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