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勇担使命 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

网友投稿  2024-08-07 08:08:08  互联网

    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2023届毕业生徐诺跨越千里投身“西部计划”,扎根新疆成为一名“金牌”讲解员,用心用情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广播电视学专业2021届毕业生王洪婷、张馨静、杨虎和祁子涵扛起摄像机,深入素有“中国冷极”之称的内蒙古根河市,用镜头记录护林员的坚守,他们用生动的画面、动人的讲述、鲜活的传播方式,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1届毕业生杨颜菁、邱曼漫、周椒梅和朱维莹来到海南之滨,聚焦黎族的船型屋营造技艺、纺染织绣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拍摄的纪录片《黎家水乡》为当地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天山脚下到北极村,从湖北境内诸多边远乡镇到海南岛,武传学子如同星星之火,早已遍布在广袤的祖国大地。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武汉传媒学院抓住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围绕传媒领域国家和地方需求,培养传媒领域应用型人才、锻造传媒特色教育品牌的一个缩影。

发挥教师“双带头人”作用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传播者

    从当下出发,传承家国情怀,共筑复兴梦想。武汉传媒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传媒事业,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这里,我儿时建设西部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生根、发芽。这既是我的‘自我实现’,也是我与西部的‘双向奔赴’。”日前,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编导B1901班2023届毕业生徐诺通过网络平台,向在校的学弟学妹讲起了她通过参与“西部计划”,投身新疆建设发展的成长历程。

    2023年,徐诺被学校公众号上一篇题为《走,到西部圆梦!》的推文所吸引,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新疆石河子市,服务于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凭借扎实的传媒综合素养,她迅速成长为该公司的“金牌”讲解员。她立足本专业发挥所长,成为中国文化传播链上的动人音符。

    而徐诺的师哥师姐、武传广播电视学专业2021届毕业生王洪婷、张馨静、杨虎和祁子涵,在平均温度为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里,用纪录片《来自零下58度的问候》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美丽中国新画卷增光添彩。

    这是武汉传媒学院发挥高校教师“双带头人”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专业教学的结果。以新闻传播学院为例,该院将《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新闻传播史》等5本马工程教材贯穿新闻教学,带领学生坚持看主流媒体的时政报道;组建博士授课团队,带领学生认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课堂授课中融入思政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播观、新闻观、人生观。

    建校20年来,武汉传媒学院勇担传媒行业高校的时代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与湖北省高等教育格局和当前教育形态变化同步合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着力点,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4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

    近年来,学校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党百年”“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创作各类作品百余篇,《青云有信》《一座桥 三代人》《古城的新生》《云端上的筑路人》《人在疫途》《再见2020,你好2021》《“暂停”→“重启”→“加速”!》《我就是党员——崔金廷》等多部学生作品,获得各类赛事奖项,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从拍摄新疆扶贫干部的感人故事到记录海南岛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武传学子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湖北省内,武传学子也走遍多个地区,用手里的镜头、笔下的文字记录湖北这片土地的人和故事。他们去过恩施,和当地政府部门一起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他们来到蕲春县,探索当地艾草的特色致富经;他们奔赴钟祥市,记录下当地如何盘活文化IP,打造一座旅游特色小镇的故事……

洞察新时代行业先机

培养“跨界”传媒人才

    武汉传媒学院按照“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要求,因势提出并践行“四个融合,五位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相互衔接、贯通递进以及思政教育浸润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位定位重应用、传媒专业重实践的特点,早在2015年,武汉传媒学院就开启了跨界融合教学改革。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媒体融合基地班,在校内招收来自艺术设计、播音、传媒工程、管理、广播电视学、动画、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的优秀学生,在信息可视化领域发力。

    5年前,武汉传媒学院又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尝试让学生用毕业作品代替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韦恩泽凭借已刊发的文学作品免写毕业论文,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他说:“让作品代替论文,让我找到了创作的激情。”如今韦恩泽已是某专栏的签约作者。

    据了解,2017年以来,学校从参考老牌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经验转向对自身特色进行探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例如,学校的英语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将影视翻译作为突破点,成立传神传媒影视翻译工作室,在剧本翻译、中英文字幕制作等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随着5G、AI新闻等技术的应用和短视频、文旅融合的兴起,武汉传媒学院再一次调整航向,推进新文科教育改革,创新教学体系,近年来确立了“学、用、展、评、转”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学业评价等实现了一体化的设计和创新,进一步全面提升武传学子的跨界能力。

    在硬件上,学校斥资3000万元新建融媒体中心,在校内打造了融媒体实践基地,实现了媒体生产的全要素数字智能化制播。同时,为适应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的发展,成立了优矩短视频制作中心,设置了从市井商铺到未来科技共计16个精装场景、7个大小直播间和短视频制作实验室。在校内即可完成从策划、编剧、表演、拍摄到后期制作的短视频实践教学和生产。

    在配套课程上,学校2023年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识课,寻求与企业需求的深入融合,将实际项目融入日常教学,既提升了学生的新技能储备,又全面提升了他们的审美、策划、运营的能力。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毕业展选择与视觉传达专业联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原创作品印成书籍,书籍设计和毕业展台设计则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完成,同时在校外举行跨专业毕业展,让学生的毕业作品接受公众和市场的检阅。

    “纪录片创作”课程则将真题真做拓展到真用。据了解,这门课程为武汉市残疾人联合会拍摄了宣传片《践行初心 助残圆梦》,还完成十多部讲述残疾人在全社会的关爱下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感人故事的纪录片和MV。

立足湖北 服务地方发展

赋能区域文化振兴

    武汉传媒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湖北省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荆楚大地,主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全面推动文化发展综合研究,服务湖北文化产业发展。

    早在2019年,武汉传媒学院组建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队,深入麻城、宣恩两地,用笔头、镜头记录山乡的巨大变化;给山里的孩子创作排演朗诵剧,让他们通过声音感受山外的世界。

    2020年,武汉传媒学院师生受恩施州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委托,深入当地采风,创作剧本《薅草锣鼓》,以74岁的“鼓王”冷浩然为原型,生动再现了老一辈民间艺人为保护、传承民间文化所付出的心血。剧本完成后,师生团队历时两个多月的打磨,将其录制成网络广播剧,并参加了“理想照耀中国——湖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网络视听作品大赛”,作品同时在多个平台投放,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和创新因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是促进区域文化振兴的关键力量。2020年以来,武汉传媒学院先后与孝感市大悟县、恩施州宣恩县、襄阳市襄州区等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为区域文化振兴“赋能增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武汉传媒学院组织师生参加湖北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惠民演出,进校园、进老区、下社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年,学校登上了湖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的舞台。

    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排演的历史情景剧《武汉1927》在武汉革命博物馆上演,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达到44.4万人次;同年,武汉传媒学院成立“传媒之光”志愿宣讲团,走进大冶市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迄今已走进9个地方,宣讲场次达11场。

    2023年,武汉传媒学院成功举办了“同声诵经典2023首届湖北省中小学课本剧创作节”,组建“课本剧”创编辅导团队,积极参与中小学生“课本剧”创作,以一场“戏剧+教育”的探索实践,服务国家“双减”政策。此外,学校师生还广泛活跃在“知音号”、琴台大剧院舞台,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持续发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武汉传媒学院经过20年的跨越式发展,将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向着高水平应用型传媒高校的建设目标迈进。

    武汉传媒学院常务副校长宗微表示,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强化办学特色,培育办学优势,履行传媒行业高校的时代使命,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服务能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乐毅)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8-10/xw_7514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