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非智力因素”衔接为抓手重构课程

网友投稿  2022-05-22 00:00:00  互联网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开展户外游戏“穿越树林”,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李建 摄 北京市朝阳区福怡苑幼儿园开展“整理小书包”幼小衔接活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蔡梦珵 摄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开启“正式学习”的起点。为找准区域幼小衔接工作的着力点,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联合学前教研部与小学教研部开展了全区沉浸式深度视导调研,对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和小学管理者、教师的双向需求进行了分析。

    调研发现,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对彼此学段的实际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了解不多,有衔接的热情、意识和行动,但缺乏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强,存在单向衔接、随意性强的倾向。而幼小衔接中最突出的问题,往往在于过度重视知识准备,忽视学习习惯、社会适应等“非智力因素”的过渡与衔接。

    幼小衔接的困难点在于两个学段儿童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从“大课程”的视角来看,衔接两个学段的关键就在于课程衔接。因此,我们组织两个学段的教师进行联合教研,以“非智力因素”的衔接为抓手,以四个准备和四个适应为目标重构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将幼小衔接落实在教学与生活之中。

    小学课程:学科教学融入“非智力因素”

    小学教研部全体一年级教研员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为主题,结合各学科特点确定相应的研训主题。在朝阳区研训课程的引导下,各学区、学校也针对自身特点,建构了个性化课程。

    在课程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到一年级孩子在初入学的这段时间,面临着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巨大转变。比如在学习时间上,幼儿园阶段,连续学习时间较短、学习方式都以游戏为主、活动中孩子拥有较大自由度,而到了一年级,孩子连续学习时间变长、学习形式较正式,这些变化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减弱,进而导致学习上遇到挫折,出现情绪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朝阳区各小学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培养,以“习惯”为抓手,助力孩子实现学习的顺利过渡。例如,通过听写、接读、复述等形式,培养孩子专注倾听的习惯;通过“问学小能手”等奖励机制,培养孩子乐学好问、敢于表达的习惯;通过“我的时间我做主”等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借助已有研究成果《朝阳区小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指导纲要》,将《纲要》中各学科培养什么习惯、培养策略、实施建议与教育部文件对接,进行补充完善,形成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幼小衔接阶段习惯养成评价标准与实施建议》,为朝阳区各小学提供具体参考。

    与此同时,我们也重视评价系统的重构,以“绿色评价”为导向,转变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维度,以孩子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为追求,建立“绿色评价体系”。例如,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都会涉及爱心、勤学、守纪、礼仪、互助等方面,我们通过设置基本评价要素,为不同的孩子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以评价带动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行为,使孩子在全方位评价中找到自信,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园课程:衔接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上

    在幼儿园阶段,相应地,我们以“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为主题,以解决一年级孩子面临的不适应问题为目标,将课程重构的重点也放在“非智力因素”的衔接上,并进一步将衔接目标分解成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目标,使其既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又有计划性和操作性,使得幼儿园阶段的入学准备课程与小学阶段需要的适应能力有效对接。

    以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为例,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三个目标,目标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我们将这些目标进行分解,在小班阶段重点培养小班幼儿能够喜欢上幼儿园,对群体生活感兴趣,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争抢、不独霸玩具。同时,注重培养好习惯和常规,如轻声走路、轻声交谈,用过的东西及时放回原处等。

    中班是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期,因此要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能够在提醒下遵守游戏和班级相关规则,学会与同伴交往、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过程中鼓励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让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也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进入小学后即将面临的学习生活,重点开展各式各样合作化的共同学习。例如,进入大班阶段,师幼要集体商讨班级规约并遵守。如果班级内常常出现大声喊叫和乱跑等情况,则要制定“轻声慢行”的约定等。通过这些,让幼儿提前体验小学的环境和生活,使得幼小衔接更加平缓和顺利。

    以“游戏化教学”贯通课程实施方式

    除了课程内容,幼儿园与小学阶段不同的学习方式,是造成孩子不适应的另一个因素。我们通过基于儿童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联合调研发现,“游戏化教学”不仅受到孩子喜爱,更是有效减缓学段间学习坡度的载体,在孩子综合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共同教研的基础上,我们适时提出以“游戏化教学”为抓手,从“非智力因素”和思维水平两个维度,系统开展小学阶段的适应性学习。从关注知识衔接,走向关注儿童身心变化、思维方式的衔接,在全区推广儿童熟悉的、喜欢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科,教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3个维度的学习难点,以单元为单位按3类课型背后的素养能力要求,设计3类识字游戏、阅读游戏、口语交际游戏,每一类游戏中包含单独游戏、平行游戏、伙伴互助游戏、集体游戏,重点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语文学科已形成了一至三年级整套教学游戏设计及课件资源库,涵盖48个单元,178课时。

    数学学科,教研员带领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以数学核心素养的三大能力为框架,以自然教学单元为单位,开发了指向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3类游戏共50余个。通过直观、有趣和有思维含量的游戏,激发孩子的数学思维意识,培养初步思维能力。

    以“游戏化教学”作为课程实施主要方式,完善了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促进了绿色衔接生态的形成。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5-28/xw_75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