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哲学类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2年设置哲学系并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2020年获批甘肃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0年,学校获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经典诠释(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学科在多年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尤其是近年来积极营造“三全育人”环境,切实提升学科育人效果。
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为培养具有深厚哲学素养、高尚道德情操、系统理论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哲学学科积极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哲学与社会学院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中,开设了哲学二级学科8个方向的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加强原著选读类课程建设,中西哲学的原著选读类课程按历史时期的顺序分阶段开设,使得中西哲学史的训练更加充分;在专业任选课程中,开设了形而上学专题、哲学经典翻译、中国经学史、老子学研究、朱子学与阳明学、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现象学导论等课程,充分满足学生基于学术兴趣而产生的选课需求。
与此同时,哲学学科积极创建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适宜于本科学生修读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网上修读学分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哲学学科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国内外网络资源,通过开设讲座、短期课程等方式,面向学生进行导览、推介,将其作为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注重德育浸润
厚植家国情怀
哲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执行学校“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突出德育的优先性。一是为体现德育浸润人心的效果,哲学学科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力争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二是努力挖掘哲学专业课程中德行修养的内容,尤其是彰显中国哲学、伦理学等方向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以深厚的理论阐释和先贤的道德实践塑造学生,引导学生切实提高人格修养。
培养家国情怀是德育的要义之一。为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哲学学科在各门课程中探索融入家国情怀的路径。以“中国近现代哲学”课程为例,梳理其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呈现中国近现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救世情怀与责任意识。通过历史人物引线,在教学过程中从三个角度融入家国情怀。一是揭示救亡图存思潮如何激发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教师以龚自珍、魏源、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为例,向学生重点分析近代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身处其中的思想家、哲学家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以家国情怀为内在驱动力,积极思索,提出学说,锐意革新,勇于实践,作出了各自的历史贡献。二是展现儒者如何涵养和弘扬家国情怀。教师以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人为例,强调他们继承了先儒深厚持久的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民众确立精进努力的人生观,展现了坚持爱国进步、孜孜追求真理的生命姿态。三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家国情怀的理论和实践指引。教师以李大钊、李达、毛泽东等人为例,突出他们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探寻民族复兴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发展和中国化作出了贡献。
开辟“第二课堂”
发挥读书会的育人功能
在开设系统的哲学专业课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之外,哲学学科又开辟了“第二课堂”,以读书会的形式辅助课程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哲学学科从2012年开始组织哲学经典读书会,有“爱智求真”读书会、“哲学经典”读书会、“经典诠释”读书会、“易·道·禅”读书会、“四书”读书会、“现象学”读书会。通过读书会,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很多学生在考研中脱颖而出,考入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
例如,“四书”读书会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内容,采取按篇章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进行。每次读书会,首先师生共同诵读一段“四书”原文内容,然后开讲,以教师讲解为主,以师生讨论为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四书”读书会回归经典、走进经典、重温经典,既营造了诵读经典、研究经典的学习氛围,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提高其哲学专业水平,还运用了经典中修身养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李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