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到基层寻找青春答案
我国每年会产生超过2500万吨的废旧纺织品,资源回收率却仅为15%。如何实现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今年暑假,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一支由8名硕博研究生、4名专业教师和1名专职辅导员组成的师生科技服务团,赴江苏淮安、苏州等地的再生纤维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研学实践,探索以“材”智助力废纺循环产业绿色升级。
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需要经过哪些技术流程?有哪些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攻克?带着这些疑问,实践团先后前往处于上、中、下游不同产业链位置的纤维材料企业实地调研。
在江苏佩浦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首先映入师生眼帘的是一座座“瓶山”,各式各样的废弃塑料瓶正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转化为再生聚酯切片。高质化的再生聚酯切片被打包运输至中游企业,在江苏三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团认真观察学习再生聚酯切片被制造成再生聚酯纤维的工艺流程,而再生聚酯纤维正是制作衣服、家纺、装饰物等各类纺织品的原材料之一。在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实践团参观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成品,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填充物“云绒”正是利用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制作的。
“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消费再到回收,纤维材料的循环利用离不开上、中、下游产业的紧密协作。”实践团指导教师王华平介绍,“学院为实践团特别‘定制’再生纤维循环利用全产业链调研路线,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再生循环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的断点和痛点,深入分析问题,钻研解决问题,提高创新研究能力。”
“这次研学让我深刻感受到,要想做好科学研究,就必须准确把握行业现状和痛点,将产学研有效结合。”实践团成员徐朝晨感慨地说,“以往在实验室我们主要研究废旧聚酯纤维化学法再生,通过这次对废纺循环全产业链的调研,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目前再生纤维的规模化生产流程、再生纤维在市场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开展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提供了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持。”
近年来,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东华大学在淮安洪泽传统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发挥着智力支持、行业资源对接等重要作用。此次实践团的技术顾问陈烨作为江苏科技镇长团成员,在洪泽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职副主任已有3年,他联动科研团队攻克企业再生技术难题,积极帮助企业申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陈烨表示:“希望此次实践能为师生们后续科研攻关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实践团在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调研时,企业提出了“再生纤维产业所用的废旧瓶片质量波动严重导致产品价格联动,高质化瓶片将会越来越少,企业如何破局”的难题,实践团提出的建议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在生产一线的调研大大激发了我们产生新的研究思路与创意。”实践团成员李玉目前正在开展废弃锦氨混纺面料回收研究,在台华新材(江苏)有限公司车间调研时,她收获颇丰,了解了生产一线的需求和期待,也明确了下一阶段科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