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举足轻重,是技能人才培养、区域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支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实体经济产业及其服务业,坚持以工科专业为主办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政校行企研”协同,促进“城产教科创”融合,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改革,努力打造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高地,通过高水平内涵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教育赋能:立德树人,打造“浙派工匠”培养高地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明德敬业、知行合一”的校训,以“厚植匠人基因,培育浙派工匠”为目标,实施“文化浸润、行业搭台”行动,建立“四段渐进、书证融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技术技能文化节、百名工匠进校园、鉴湖问剑大讲堂等“匠心文化”育人品牌;建成长三角劳模工匠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匠艺传承”育人平台;规划“雏匠、青匠、优匠、杰匠”生涯发展路径,形成“实训实习、竞赛集训、岗位实践、回炉特训”四段渐进式“匠术锤炼”育人路径,护航学生全职业成长周期。近3年,学校培养高职毕业生1.5万余名、职业本科生152名,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23名。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92.54%,环杭州湾地区就业占比85.18%。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家奖108项,先后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7次冠军,40余名毕业生获得“浙江杰出工匠”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以个人名字命名“操作法”的朱佳龙、毕业两年即享副教授待遇的“金牌教头”邵思程、黄酒酿造非遗技艺传承人赵寅亮、参与“长征”运载火箭项目研发的陈臻等杰出工匠代表,形成了“浙派工匠”人才培养的“浙工院现象”。
科技驱动:融合创新,打造技术技能服务标杆
树立“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未来”的理念,确立应用型科研定位,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企业咨询、成果产业化等服务,高质量服务区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构建“专业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体系。构建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市场、科技经纪人(科技特派员)“六位一体”服务机制,根据重点聚焦的先进制造工艺与产品应用技术、智慧建造技术、特色工业设计技术等16个方向设立常规课题、助企课题、共富课题。改革传统项目评价办法,将横向技术服务、编制技术标准、转化专利技术、提供政策建言等应用型成果作为结题要求。3年来,制定技术标准31项,授权发明专利148项,转化专利103项,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达6.17亿元。在第三方评价机构公布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排行榜”上,学校位列前五名,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服务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区域产业发展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贡献力显著提升。
人才蓄力:聚才引智,打造高水平“良匠之师”
通过实施“师德铸魂、百名博士、名师名匠、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五大工程,围绕“双师四能”,聚焦“建强团队、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三大核心任务,构建“一体两翼一平台”的教师培养体系,精准推进教师分层分类培养培训,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制定“双师型”名师(名匠)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聘请教育导师、学术导师和产业导师参与指导,培养职业教育名师名匠,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蓄水池”。近3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别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等标志性成果。获评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名、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浙江工匠”系列称号11名、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团队两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倪建发 杜海清 冯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