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中学校(以下简称“盐中”)是一所始建于1942年的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124个、学生6812名、在编专任教师450名。2022年9月,学校确立了“聚焦课堂,提升教学内涵”的工作重心,推行校长推门听课制度。同时,更新了盐中教育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的教学理念,抓全体学生,关心“三类生”。2023年2月,学校进一步提出了以“唤醒”为主题的工作重心,通过“唤醒”,使学生找回学习自尊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信心。“组团式”帮扶队员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常态化下沉至“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等教育一线,打造全链条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盐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
精准把握方向
自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学校扎实开展好各项帮扶工作。帮扶领队王井平挂职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优化中层干部管理队伍,推动学校党委会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成功组建“名师工作室”,制定骨干教师成长路线图;帮扶干部张琳娴挂职党政办主任,推动党建与行政工作规范化,促成学校宣传力量整合成立融媒体中心;帮扶干部王薇挂职德育处主任,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人人德育”不断转化,提出“将红色教育充分融入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思考;其余党员教师均在各自的帮扶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组团式”帮扶的关键环节,明确各部门职责,织密监督网络,促进帮扶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推进“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凝聚帮扶力量,为各项帮扶工作的落实扣好“第一粒扣子”,不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准确把握县域高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突出设计理念
提升育人质量
盐中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教育”由学校“组团式”帮扶领队王井平提出,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反思成长和应用创新。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紧紧围绕“四个明显提升”(教育质量、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的任务,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推动盐中长远发展的角度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成立了校长负责制下的新的学校行政会,首次在初高中分设一名主管教学的校长,分别打通初中三个年级、高中三个年级教学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
整合帮扶力量
提高师资水平
帮扶团队在促进教育从“输血”向“造血”转型中,紧抓三大核心内容,充分“唤醒”青年教师的“学习力、实践力、创造力”,探索山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本土化路径。一是教育理念革新,通过“师带徒”及制定培养计划,开展师徒间相互听课评课、师徒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强化师徒互动,构建青年教师成长体系。二是强化东西部教育合作,引入东部优质资源,组织专家送教、教师互访,拓宽教师视野。2023年,学校先后两次安排教师赴宁波、重庆开展实地培训,同时组织20名盐中学子赴宁波参加研学夏令营活动,架起了两地青少年直接沟通交流的桥梁。三是聚焦教研实效,革新集体备课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联合教研”“教学开放日”等,深层次、大面积更新了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关注后进生群体,实施平行班分班,强化干部听课与教学研讨,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教研新风尚。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制度建设
帮扶团队加强顶层设计,帮助学校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学校领导议事、行事方式转变,确保决策兼顾学校长远发展、教师利益与学生发展。学校党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依规决策,反对独断专行,汇聚校长及中层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帮扶队员“传帮带”优势,选拔28名骨干教师与帮扶队员结对形成“师徒”关系,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的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专业知识讲座,转变教学理念,熟悉学校特殊学情;备课组集体研讨与分享,做到例题精选、作业配套、批改反馈信息共享,进行“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反思”的教学尝试,推动教育教学效益提升。在“组团式”帮扶的助力下,2024年盐中一本上线人数达到66名,本科上线人数达到455名(含体艺),创下了历史新高。
盐中通过发掘课堂的积极唤醒因子,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力,培养了学生的自省力。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学校的教育事业定能继续蓬勃发展。
(徐勇 赵金星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