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开照亮文本的多面镜

网友投稿  2024-09-05 08:08:08  互联网

  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以目标为导向,经过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活动化等过程。其中,教材内容教学化是许多教师遇到的一大拦路虎,教师除了要具备必需的文学解读能力,还要能恰到好处地进行教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将文学解读结果经过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张网的过滤,最终转变为课文解读结果。两种解读不无交集,但又有很大差别。向浩、童庆杰合著的《基于教学视角的文本解读》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些答案,十分有益于教师精进教学。

  这本书立足整体,点面结合,如同把每篇文本都置于明亮的多面镜中,不同的镜面反映出文本不同的方面,各个方面的特点交相辉映,所以内容结构性很强,而且论述鞭辟入里、浑然一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文本解读或挂一漏万、或大而化之的弊端。向、童二位老师通过对文本进行独立自主的解读,针对每篇文本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清晰的阅读图式,书中所述,可以简便清晰地转化为教学设计和板书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结构化,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从而极大程度地避免失误。比如,在《孔乙己:一组“悖论”的集合》中,作者围绕“衣着”“言语”“人格”三个方面,对孔乙己身上的矛盾点进行了分析。从现实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矛盾的产生源于诸多方面,如果一个人身上的诸多矛盾实在无法调和,等待他的极有可能是惨痛的命运。小说中关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都是他身上矛盾形象的体现,相较于只抓住他某个局部特征,“管中窥豹”地展开研讨,从三个“悖论”出发解读孔乙己形象,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解读更具有全局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物性格的错综复杂,体悟到人物形象的立体性。

  向、童二位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既灵活地借鉴各种解读方法,又能根据文章篇性提出独到的见解,围绕文本最有意义的问题,构建出极有针对性的阅读图式,而不拘泥于文学理论框架,从而为教学设计的思路搭建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非但不会为书中的解读束缚住思维,相反能借助“多面镜”照亮文本某些特点时反射出的光芒延展思路,特别是书中所提及的一些问题很能触发读者思考,促使其在设计教学时思维更加严密。比如,书中指出《岳阳楼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文源于作者的想象。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想象的精彩和想象的不合理”。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弄清范仲淹为何要在文中花费如此多的笔墨,去写想象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洞庭湖之景。结合书中内容可知,本文正是通过景物特征的极限对比,来突出“悲”和“喜”这两种情绪的不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人如果总是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心情往往会波澜起伏、阴晴不定,看景时都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但如果把“悲”和“喜”变成“忧”和“乐”,那就会处变不惊。作者通过写景为议论蓄势,勉励好友滕子京应当勤于政务,为民着想。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上述思考后,再让学生分析文中“想象的精彩和想象的不合理”,或许学生能给出更好的答案。结合上述可知,读者借助书中提及的问题不断追问,在设计教学时更能顺藤摸瓜、层层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东鳞西爪。

  《基于教学视角的文本解读》可以弥补读者的一些认知盲点,甚至打破其原有的思维定式,更加可贵的是,书中新颖独到的见解都是基于扎实的文本解读,作者在进行分析时,尤其充分重视了篇章的语言特色,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有了这样的阅读后,教师在课堂中能更好地围绕语文的本体性功能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学语文、用语文。从语文原生态的土壤里生发的话题,能让学生萌生对语文的兴趣,原本就对语文兴趣浓厚的学生更能得到满足。文本解读有了确切的深度,往往会产生迁移的奥妙,擦出乐趣的火花。

  (作者系淮阴师范学院学生)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9-12/xw_7572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