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秉承“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和“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坚持“扎根巴蜀大地办音教、立足四川本土做美育”的办学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突出美育内涵建设,注重学生特色发展;在美育视角下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音乐人才。
完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筑牢美育根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民族音乐为根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在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学院正确地选取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价值引导和专业课程更好地结合起来。依托四川地区特色的人文资源,学院将艺术创作与学术科研资源相结合,邀请高校的专家和创作者就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进行专题演讲,开阔师生的眼界。学校通过对专业课程的调整,充实民族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将民族文化融入筝、箫、笛、二胡、琵琶等民族器乐的教学中,通过对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演变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学院不定期举办民族器乐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很多学生在作品演奏中挖掘自我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认知,使他们的作品演奏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时代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学院教师团队将民族音乐蕴含的美育元素发掘出来,将其教育价值表现出来,再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学院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虚拟教研室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音乐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依托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凸显师范优势和区域特色,集合西南地区26所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协同合作、创新教研,形成示范效应,赋能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新发展,打造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学院通过教育部门试点建设虚拟教研室平台对省级一流课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汇报音乐会全程进行网络直播。本次音乐会涉及民歌、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等题材,共创作、改编了14首作品,其中有教授李德隆创作、改编的民族风格作品8首;音乐学院18名教师、阿坝师范学院和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的教师,以及音乐学院合唱团、民乐团的近百名学生倾情演出,部分词作者应邀出席音乐会;甘肃省文旅部门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摄制组现场记录了音乐会全程。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结合现代美育理念,开发出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音乐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大美川剧”课程由学院教授李亚梅与多名梅花奖得主、川剧理论家、川剧音乐作曲家共同打造,是首门以川剧为对象的美育类线上课程。该课程在2020年入选首批教育部门在线教育海外平台课程,2021年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入选四川省一流课程。课程通过文辞之美、音乐之美、角色之美、川剧艺术与社会担当、川剧脸谱与服饰之美五大板块,从川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到川剧艺术的文化价值及传承创新的相关举措,引导学习者走近川剧,感受川剧多彩的魅力。学院的美育课程不仅让青年一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坚定了文化自信,也为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公共艺术教学资源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力。
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均裕作词、音乐学院教授韩万斋作曲的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组歌《红军长征过四川》,被列为学院师生担任演唱和演奏的原创作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剧目在四川师范大学龙湖剧场完成公演以来,发挥了学院独特育人优势,在演出育人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21年,本剧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百所高校音乐党史系列活动;2022年,入选四川省教育部门高雅音乐进校园剧目;在四川省第二届“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展演季上,本剧目获得“我心中最爱的经典剧目”称号。
学院以“以德为本铸师魂”为主题,通过新课形式,将教师培养成培育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学院十分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每年都会组织优秀的年轻教师汇报教学工作,帮助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很多教师踊跃参与“授渔计划——央音1+1全国乡村音乐教师培训及音乐美育实践活动”项目,学院与所在地区的乡村中小学展开有效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美育专题讲座与实践教学,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学校的发展。
开设民族器乐兴趣社团,完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学院在实践中开设了成蹊筝乐团、古琴社、笛箫乐团等多种民族器乐兴趣社团,社团在多种音乐活动中为听众呈现了韵味无穷、形式多变的优秀音乐作品。社团注重对传统乐曲、民间小调的改编创作以及对川渝民俗的再现等,既能满足广大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学习需求,又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民族器乐的美学水准,学院教师利用社团引导学生演奏音乐的契机,带领学生从作曲家生平、后世评价、人文历史等角度鉴赏作品,然后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从音乐技巧、演奏效果、曲式结构、创作背景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找出民族器乐的美学重心,从而能够从多个视角去认识“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美学素养。
为了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构建了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体评价考核从技能、思想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在技能层面,考核学生对民族器乐技巧与音乐原理的理解,让学生对器乐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对学生民族器乐的演奏能力等进行测试。在德育层面,主要是通过课堂发言、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思维等。学院通过定期组织举办学生成果展览,将学生的创意作品与音乐表演、社会实践等联系起来,通过师生回馈评价课程整合成效。从评价对象来看,学院设置了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通过对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进行自评,找出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价,如作业评价、考试评价、表演评价等评定学生的参与程度、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立足“师范”特色,搭建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美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以美启智、以美养善、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结合区域文化开展特色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价值塑造、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坚持将民族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将艺术作品的立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引领区域教育教学为抓手,聚力培养有高度责任心和进取心,具备塑造自我、挖掘自我创新能力,有社会担当与职业操守的复合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人才。学院以创建一流本科和高水平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导向,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奋力建设成为音乐人才高地、艺术教育先锋。(徐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