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具体提出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要求。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我们必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紧紧扭住人才这个关键
面对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在我国现代化历史上,人才问题总是首先成为战略性问题。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再一次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当前,我国高水平人力资本总体规模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前沿科技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科技的井喷式、爆发式和体系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我国亟须补齐在人才结构和规模上特别是在高端前沿创新人才方面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要紧紧扭住人才这个关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推进教育的结构性、体系化、革命性变革,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尽快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根本保障。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就像一个人的骨骼、经络和血脉,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人的现代化问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系基础,十分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原先面向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要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之上,叠加、融合一个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要系统优化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努力建设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要把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要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以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为物质基础的新型教育体系。
二是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我们要回归教育本质,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五育”融合,按照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切实解决全面评价、非智力因素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数字化条件下的评价创新等问题,切实改革创新考试制度。
三是要建设自主培养拔尖人才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强化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注重人才的跨学科、跨文化和实践性培养,建设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文化、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
四是要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生态环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建设新型国家教育创新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创新是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通过教育创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实现创新发展战略目标的核心措施。
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众多创新主体提供前沿知识、创新型人才和孕育创新所需要的先进文化。
前沿知识、创新型人才、创新文化是教育创新的三个核心要素,也是连接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纽带。其中,拔尖人才的培养,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高水平运行和不断优化发展的最本质最核心要素。教育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为依据,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创新体系,并将教育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有效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需要我们找准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连接点。
一是以科学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综合性、实践性教育活动支撑建设高质量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自主培养能够引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人才。要认真研究、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拔尖人才素质素养的基本理论体系、基本要素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要切实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对基础教育进行目标结构、素质素养结构、课程结构、活动结构和评价结构的系统性变革。
二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与基础研究,特别是强化与实现人才的跨学科、超学科和实践性培养,以涵育、培养科学技术前沿理论和新型基础理论的创新人才。要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三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掌握和发展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以职普融通为手段集中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的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和产教融合方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与反映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优势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高度融合。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基因和教育文化品格,那就是教育要坚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办教育的独特精神价值,是从我们党办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凝练而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动力之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印发,有力推动以教育家精神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继承我们党办教育的红色基因,树立教育文化自信,努力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中国特色教育文化品格。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