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风采展示暨2024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前不久在上海举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乡村医生、应征入伍等5支学生队伍代表全国百万赴基层就业毕业生集体宣誓。“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广大学子在铮铮誓言中踏上人生新征程,努力追逐自己的青春梦想。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选择。以2006年启动实施的“特岗计划”为例,已有超过100万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特岗计划”投身基层,去往数万所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执教,极大地缓解了中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截至2023年年底,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全国累计向基层选派了55.2万名高校毕业生,其中将近70%的服务期满人员选择继续留在基层。一组组数据折射了青年一代择世所需,审慎考虑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在基层发挥所长,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的责任与担当。
这种选择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实现将“小我”与“大我”完美融合。诚然,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家庭影响、个人就业观念等,而择业观、就业观是其中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关键因素。过去,对于基层岗位,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做动员,现在许多学生会积极主动报名,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要趁年轻到基层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大学生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与时代和国家发展同行,充分认识到基层同样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方沃土。
在基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展身手,成长为百姓口中的“全能选手”、推动地方发展的“参谋助手”、促进当地建设的“行家里手”和奉献社会的“服务能手”,在爱岗敬业中书写出人生的新高度,开辟出人生的新境界。2023年,教育部颁发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评选出了39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和60名优秀指导教师。吴嘉楠2013年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青海,投身电力事业,成为全省所辖750千伏变电站年龄最小且唯一的女站长。2019年,余渔放弃一线城市优厚待遇和中部省份公务员稳定工作,奔赴新疆乌恰县乌恰镇,成为北大首位直接赴南疆基层岗位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东北师范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董路通,主动选择到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湖北省麻城市第一中学任教。对于一些人的不理解,董路通坚定地回答:“我不怕苦,只有在祖国更需要我的地方,我的工作才更有价值!”
随着政策倾斜和各方大力支持,基层岗位就业大学生实现了个人快速发展,拓展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正所谓“大道之行,壮阔无垠”。面对基层就业好的态势,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和机制环境、落实待遇保障等,打通引导大学生基层扎根的堵点,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在系统化改革理念指引下,要将大学生就业观逐渐转变为成才观。高校应完善课程设置、实践开展等,广泛宣讲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将“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转变为“为基层培养有意愿且有能力的人才”,将基层就业的结果导向前置为人才培养的过程导向。通过早期培养,让学生对基层工作更加有底气,进而形成营造良好职业文化的社会氛围。
基层天地广阔,不是只有艰与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和提高,一边是如火的青春,一边是如虹的发展,给这些大学毕业生更多关爱,不仅能让他们“干得好”,还能让他们“留得住”。基层应改善基层就业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职业发展通道的政策设计,提高岗位与其专业所学、能力经历的适应度,使他们学有所用、才尽其用。(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