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情况展开调查。从有效问卷中统计得出,37.07%的受访大学生对参与社交活动比较积极,有活动基本愿意参与;24.68%的受访大学生则表现非常积极,会主动发起或寻找可参与的社交活动。但同时,64.82%的受访大学生反映社交范围有限。其中,56.27%局限于关系较近的班级、宿舍、社团等社交圈。
从中不难分析,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多持积极态度,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主动付出真情实感,在满足个性发展、情感需求中拓展深度,这也是奠定大学生良好社会交往关系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较倾向于扩大社会交往范围,认同新型的、消耗少的社交方式,以此打破校园里的社交局限,灵活拓宽社交渠道、快速扩大交友圈。
究其原因,细思量之下便不难发现,此类现象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节奏空前加快,交流日益频繁,社会交往的范围广度呈指数级拓展。特别是数字时代的汹涌而至,更是引发了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革新性变化,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交往的内涵外延。加速演进、未来已来的时代气息,注重品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些时代性特征既是禀赋当代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印记,更是融入大学生社会交往日常的重点切口。
高等教育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开启奋进新生活的机遇期。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需求。进而言之,大学生学习生活天然是具有社交性的活动,在社会交往中增进各项能力,如提升沟通能力、共情能力、自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无疑是新时代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于此而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度日益增强。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过程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大学校园社交活动与自己的兴趣点不契合,吸引力不够;一些大学生交流表达能力较弱,拓展人际关系的渠道和机会较为匮乏;还有一些受制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交时间所限和经济成本。
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年轻人需要多交流、多交往,有必要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在调查中,有95%以上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自己的社交关系能够更进一步拓展。这也集中反映当代大学生更加追求自主性和自我选择性,勇于摆脱传统社交的束缚,以个人兴趣和偏好主动选择适合的社交对象和方式,达成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实现美美与共。
如今,青年大学生身处强国建设时期和数字时代,拥有平视世界的充足底气,更为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体验需求,拥有高效沟通和团结协作的品质气度,这本身也是大学生社会交往进步的表现。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灵动多元,社交体验注重舒适坦然,呈现出线上互动和线下活动同等热度、朋友情感和“搭子”组合同样珍贵、“零糖社交”和“全糖社交”同受青睐、兴趣驱动和组织行为同等看待等丰富景象,这其实就是时代内涵的真实演绎。
对此,高校应充分把握时代特征,运用大数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途径、内容、特点及差异,揭示他们的内在诉求、情感需求和兴趣趋势。要跳出传统的社交活动设计框架,安排一些轻松但富有青春力量的活动,提升社交满足感和吸引力。要全面调研、积极回应学生的当下社交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势,为学生个性化供给项目式课程、创新创业活动等,精准满足价值需求、生活需求、心理诉求,缓解社交焦虑。同时,大学生要主动走出舒适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社会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帮助他人”“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积极生活体验中成长,强化与社会的“奉献”和“被需要”联结,在积极社交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支持体验。社会系统应积极设计开展社交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个体行动力提升等培训、讲座或沙龙,引导大学生对社交的合理诉求和期待,营造和谐平衡的人际关系环境,共享轻松且高品质的社交活动。
(作者系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