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区域如何推进科学教育走向“深改”

网友投稿  2024-09-13 08:08:08  互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正是引导他们探索科学世界、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最佳时机。如何真正以科学探究实践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一起来看看各地的探索。——编者

  重庆市渝中区推进“三大行动”

  “跨”出科学教育新高度

  肖方明

  区域简况

  渝中区是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地和重庆政治、金融、商贸、文化中心。近年来,渝中区紧扣“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着力培育造就好学生、好老师、好学校、好教育,先后获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等。

  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着力实施科学教育“质量强能、资源聚能、改革赋能”三大行动,积极探索课内外融通、大中小衔接、校家社协同的科学教育新路径,构建形成具有渝中特色的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质量强能行动”,夯实科学教育基础

  营造全要素科创育人环境。研制符合区域实际的指导性文件,统筹推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改造升级,因校制宜建设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创设个性化、智能化的科学教育环境。比如,二十九中学创新打造“蚂蚁梦工场”校园众创空间、“耕读园”生态实践基地,巴蜀小学建立“无土栽培区”“动物习性探究区”等可视化、体验式的“科学长廊”,让学生在全景式科学环境中实践探索。

  构建立体式科学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渝中特色的“1+N+X”科学课程群,深入推动国家课程方案的转化与落地。其中,“1”是面向全员的普及性、普适性科学类必修课程;“N”是依托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科学类课程创新基地等试点项目,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库;“X”是指导学校将科学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全方位推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探究实践需求。目前,全区共建成3D创意设计、生命科技与伦理道德、疯狂化学实验室等12门市级精品选修课程。

  培育高素质科学教师队伍。配齐配强科学类教师,用好用活“渝中英才”“渝中青年C位计划”等人才政策,优化科学教师队伍结构和师资配置。实施“科学名师领航工程”“科学骨干教师先锋计划”,配备专职科学教研员、建立教学工作坊,聚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过程评价、诊断提升等全过程,打造“集智备课”教研新范式。建立科学教育专家资源库,聘请院士、教授及专职科技人员来校任职,实现各学校科学副校长、科学教育导师、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配备全覆盖。

  “资源聚能行动”,拓展科学教育场域

  建立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统筹整合全区资源,打造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工程教育、科技竞赛相融合的区域性科学教育实践与教学基地。更新“科学+AI创客工坊”“科学+3D设计打印室”“科学+AR实验室”等特色课程体系,持续打造科技创新大赛、纸雕创新设计大赛等品牌赛事,精心搭建“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学、练、赛”一体化平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实践探索场域。

  健全校家社协同推进机制。依托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试点,实施“未来科学家协同共育行动”,打破学科、阵地、资源的边界,有效联动“科学小课堂、学校全课堂、家庭微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积极争取支持,建立健全校内外科普资源常态联动等机制,全区中小学与科普机构、馆所、基地、园区或企业结对共建实现全覆盖。

  创新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人才“校内外双导师制”,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机制。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科普校园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参加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全球发明大会等“白名单”科技竞赛,近年来获得全国、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1000余项,10名学生获评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改革赋能行动”,提升科学教育质效

  打造特色化品牌项目矩阵。强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培育创建科学教育试点示范学校,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试先行。健全完善科学教育试点项目的培育、激励、指导机制,持续构建融“特色平台、试点学校、精品项目”为一体的科学教育品牌,涵养形成了“5G+智慧教育”“创客教育联盟”等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发挥集团化示范带动效应。立足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各中小学教育集团龙头校的示范作用,常态化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共建一批实践基地、共育一批名优教师、共设一批学科工作坊、共研一批精品课程、共推一批改革试点,促进集团内与校际间科学教育资源共享。比如,人民小学带动集团成员学校与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基地合作,联动重庆市奉节县夔州小学、夔州博物馆,共同开发跨学科项目化科学课程,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帮扶共建。

  加快数字化融合创新应用。聚焦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课堂教学变革优化、应用场景融合创新等关键环节,实现优质资源多元化供给与持续性再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同步提升。比如,人和街小学推进“智慧赋能科学课堂行动”,搭建未来学习室、AI体验室等,打造感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远程可视化的“数智微农场”,推动科学课堂教与学的深度变革。

  (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

  济南市长清区探索一体化贯通式培养

  “探”出科学教育新格局

  王守松

  区域简况

  济南市长清区地处济南西南部,因境内齐长城和大清河而得名。近年来,长清教育以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为路径,推动全区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和教育发展机制化。

  济南市长清区针对科学教育存在的学段脱节、资源分散、缺乏协同等问题,充分发挥校地融合优势,坚持“驻地高校+中小学”“科学教育链+创新人才培养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多维联通”,以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

  纵向贯通一体化培养,打通人才成长“全链条”

  课程体系一体化。整体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发展的“1+N”科学教育课程体系:“1”指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家必修课程,“N”指具有区域特色的“大科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大力培养中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借力长清区大学城资源优势,将学校周边的高校、社区、公园当作学生的教室,通过研学课程、家长讲坛等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赋能实验教学,改变实验教学笔试化的弊端;实施综合性、实践性、体验式跨学科学习;将学生实验、探究实践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选拔机制一体化。在小升初、中考中给予学校更多选拔人才的自主权,让真正有创新潜能的人才进入创新人才教育体系。以实施“长清区航天科普与创新教育工程”为引领,开展“航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科技类竞赛活动“白名单”赛事,选拔出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横向融通立体式教育,推动校地融合“全要素”

  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组建校地合作联盟,广泛利用校外优质资源。例如,开展科技类家长讲坛,邀请中国科学院专家、高校专家等来校进行科普讲座;与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联系,带领学生走入高校实验室和展览馆参观学习,拓展延伸学校的科学课程;在相关高校开发中小学可以定期合作使用的“共享实验室”,推动中小学生研学项目常态化开展。

  师资队伍深度融合。全区中小学成立科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建立由“本土师资+外聘专家+科学副校长”组成的科学教育师资体系,科学副校长实现全覆盖。组建高校博士教师团,博士团成员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定期通过社团课程、研学课程等为学生拓宽知识面。

  科学活动深度融合。全区各校注重开展各类科学活动,例如在学生社团中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组织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等,形成各自学校的特色。

  多维联通浸润式熏陶,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

  加强理念引领。引导各校树立开放融合共赢的发展理念,切实重视学校与社会科技资源的促进作用,实现科技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引导家长、学生树立长远眼光,改变“唯分数”的传统理念,重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教育,为推进科学教育提供内在驱动力。

  加强组织保障。长清区提出了“发挥大学城优势,助力长清更快发展”的理念,这给中小学发展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区教体局大力推进相关改革,保证科学教育经费、科学实验室建设、科学仪器配备、科学教育数字资源到位,着力将科学教育工作做深做实。

  加强考核评价。把推进小初高大一体化贯通式科学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中,把科学教育水平作为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在科学教育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长清区确立了10余所学校为科学教育示范校,与10余所驻地高校成立科学教育联盟,全区中小学100%聘请科学副校长。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州市泉山区建设全域科学教育体系

  激发科学课堂新活力

  乔文雯 张锐

  区域简况

  泉山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城区西南部。近年来,泉山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先后获评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等。

  泉山区教育局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顶层设计、基建赋能、师资提升、改革创新等方面发力,通过全过程培育,推动了全区科学教育快速发展。

  “五位一体”,完善区域科学教育新布局

  泉山区建立“行政推动、学校主体、高校参与、双翼(区教师发展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支持”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健全保障机制。对标徐州市政府设置的“徐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依托辖区丰富的大学资源,共建科普研学基地,实施“一校一基地”行动,丰富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区域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科普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五位一体”形成合力。

  双线并行,创新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新模式

  泉山区教育局创新“保量+质优”双线并行的培养模式。“保量”,是针对学校科学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采用“1+3”模式,实现科学教师“保量提质”:“1”是加大招聘力度,全区小学科学专职教师近5年由不到50人增长到110人,专职率达90%以上;“3”是采用三种途径强化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即校外选聘由高校教授、科技领域人才、科普教育基地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担任校外科学辅导员,校内吸纳具有理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科学教师,组建区级科学素养提升研修班开展多主题、系列化培训。

  “质优”,是依托“名师工作室+项目工作室”,构建种子教师培养机制。采用“聚焦问题、开放申报、自主发展、成果导向”的建设思路,打破职称和学科壁垒或学校围墙,先后组建了19个区项目工作室、2个徐州市名师工作室、1个江苏省名师工作室。

  破解难题,实现学习需求与教育供给新平衡

  实施“三链一体”式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实践。通过科普知识基础链、主题学习拓展链、跨学科整合延展链,拓宽科学课程资源,实现了科学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全区建立11个校外科技教育基地,实现了校外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开发以“科学成长营”为核心的“1+N”科学课程群,全区共开设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火星车、无人机、机器狗等45门科学课程,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聚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以“场景+应用”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构架素养导向的科学教学范式和评价方式。带领科学学科核心团队积极探索“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建立区域科学教学范型,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高素养的时代新人。同时创新评价方式,如开展项目化、实践探究类作业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多措并举之下,近年来,泉山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明显提升,参加各级各类科学实践活动的参与率达95%,百余名学生在科创大赛中获奖。

  (作者乔文雯系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锐系泉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武威市凉州区全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创建——

  科学筑梦新凉州

  本报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董银林

  前不久,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天马大剧院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战杰等4位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实验和互动方式,让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教育”。“我重新认识了AI的强大,不仅可以辅助学习,还能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听完讲座,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学生严嘉兴奋地说。

  近年来,凉州区着力强化队伍建设,集中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持续配齐配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相关设施设备,通过举办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研学拓展实践等方式大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全力推动科学实验区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多方联动,开创科学教育新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125个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之一,凉州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形成社会化协同、跨部门合作、多要素配置的科学教育新生态,着力构建起“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同时,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指导专家,规划指导实验区建设,并聘请专家教授、企业科创人员、从事科技工作的家长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和科学辅导员,积极打造“党委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G-U-I-S科学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凉州区持续加大科学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形成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基础路径。“去年以来,我们投入2000余万元科学教育专项资金,用于配齐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设备、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凉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发说。

  截至目前,该区建成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1个、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1所、省级智慧教育标杆校2所、市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51所。同时,组建科创类社团213个,建成乡村少年宫40个,常态化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立足特色,拓展科学教育新途径

  凉州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全区各学校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将科学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在长城镇长城小学的沙雕社团陈列室里,一件件用沙子“刻画”的奇妙世界格外引人注目。“我校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使学生了解周边沙漠现状和学习压沙技术,从小培养治理沙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念。”该校教导主任白全说。

  走进武威第二十四中学,富有特色的“科技长廊”亮人眼球。该校充分挖掘周边科研单位的育人功能,用沉浸式体验感知新质生产力的变革。“在武威重离子中心的研学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该校八年级(3)班学生徐国荣在作文中写道。

  东汉铜奔马、西夏铜火炮、西夏泥活字印刷术、天梯山石窟……凉州区拥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学校有序开展各类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凉州区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必备项目,通过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创客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搭建起培养科创兴趣、提高科创素养的共建共享共通平台。

  科创实践,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刚结束的凉州区2024年中小学生科创实践大赛中,全区162支队伍、262人“同台竞技”,通过现场设计、制作、分享展示了中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凉州区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张学海介绍,近年来,全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成果提供了展示舞台。同时,持续加强与人文、科技、自然、信息等多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激发了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各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场景和教学手段,多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我们将进一步聚力‘双减’,融合提质,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科学教育特色校建设工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着力推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陈学发说。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4-09-21/xw_7595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