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立足学校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校院资源,结合学科和专业,不断创新形式、夯实基础、丰富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
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劳动精神。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坚持以医学职业精神为价值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以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全方位。一是上好劳动教育课。制定《西安医学院关于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开设本科生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形成以“大学生劳动课”“创新创业课”“就业指导课”等为核心的课程群。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指导学生科学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实践认识社会、思考社会、走进社会,推动劳动教育发挥社会效应。二是推进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组织编写《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手册》,注重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实现劳动教育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转变。注重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通过活动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劳动实践指导,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三是创新劳动实践课形式。学校将每年5月定为“劳动月”,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实践课融入“5+1”S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引导用双手创造文明整洁公寓,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劳动精神。组织学生开展“中药材园”种植活动,通过中药材识别、培育种植、施肥管理等,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训练,举办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日常包扎与止血等小课堂,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
搭建实践平台,锻炼综合能力。一是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育精益求精的“匠医”。每年举办“杏林大讲堂”“思德讲坛”等,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宣讲授课30余次,发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定期举办临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培育医学职业精神。二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培育学生动手参与能力。以学校“三项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月”活动为抓手,通过宿舍环境美化、废旧物品再利用、绿植种植等引导学生从日常劳动做起,正确认识劳动,尊重劳动者,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三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依托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校级大学生开放实验科研基金、“医臻基因育才计划”等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设立学生科研助理岗位,把学生科研助理岗位作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专业实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带动师生在科研中同发展、在实践中共成长。组织医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志愿服务路径,培养社会责任感。一是积极开发校内劳动岗位。学校利用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协同后勤管理部门、学校团委等开展校园执勤、“公寓小裁缝”志愿服务、餐厅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大批劳动岗位,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顶岗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敬老服务、支教服务等,圆满完成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中国—中亚峰会等重大活动服务工作。为西安马拉松赛招募306名志愿者,获得组委会“特别支持单位”认定。连续8年在新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赢得当地群众的认可。三是实施发展型资助工作。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学校大学生资助中心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定期联合发布勤工助学岗位,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让他们在各职能部门勤工俭学、担任辅导员助理以及公寓网格员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经济报酬、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学校形成了以固定岗位为主、以临时性岗位为辅的勤工助学格局,目前设有300多个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另设有多个临时性岗位供学生申请,每学年发放勤工助学及各类补助经费100余万元,为广大学生锻炼自立自强能力、积累劳动经验提供了平台。
(本文系西安医学院2024年度辅导员专项基金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4FDY02]阶段性成果)
(魏咪 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