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简况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北部,是江苏省会功能核心区、南京市中心城区。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共161所,教职工1.18万余人,在校生近13万人。长期以来,该区致力于打造“江苏最好、全国首善”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强区,先后获评9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3项省级成果奖,先后创建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等。
鼓楼区是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资源集中,人口近百万。如何“扩优提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鼓楼教育人的课题。
上世纪末,鼓楼区率先迈出了探究如何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第一步。1999年,琅琊路小学开办了第一所分校,该区有了第一个教育集团的雏形。此后,从1个集团到3个集团,再到5个、7个集团,时至2023年底,鼓楼小学教育集团共重组和优化成立了13个小学教育集团,实现全区49所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教育集团数量的裂变,背后是优质领衔学校数量的裂变。”该区教育局局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侯正永说。
十年磨一剑
“一步一个脚印”
9月的阳光下,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或化身校园“美容师”,或成为家人“好帮手”,或正在寻访最美劳动者……孩子们个个以“小主人”的姿态,自主进行劳动体验,深度感悟劳动价值。
“小主人教育”是琅琊路小学蜚声全国的教育品牌。2007年,琅琊路小学教育集团成为南京市第一个公办小学教育集团。“集团内既有名校,也有新建校和民办校,各校教育理念、管理和运行模式都不相同。”该校党总支书记戚韵东说,当时采用了“统一+分散”的模式进行集团化运作,让成员校充分汲取琅琊路小学的成熟办学经验。“我们当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校际合作、优势互补实现集团内所有学校的快速发展。”
运作一段时间后,该校倡导的“快乐做主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成员校师生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当时4所成员校也成为老百姓有口皆碑的“优质校”。2013年,原鼓楼区与原下关区合并成立新的鼓楼区,合并之初,全区顶尖的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南部老鼓楼地区,原属于下关的鼓楼北部教育资源则相对薄弱。补齐教育短板、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再次成为鼓楼区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集团化!鼓楼区再一次给出了回答。为了走好这一步,鼓楼相继提出“西进北上”策略,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再实施“名校西进”,“十年磨一剑”大手笔为更高程度的小学集团化做准备:名校分校首先落户新区,继而成立一批硬件条件好的新建校,“先把架子搭起来”。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耿艳讲道,2007年后全区相继成立了3个小学集团,效果都很好,后来又发展到7个。实践证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普及化,集团化办学是一条好路子。
10年来,全区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先后新建、改扩建各学段学校21所,累计投资达20.48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3.13万平方米,在空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增加教育用地17.27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片区教育供给紧张的问题。
2023年底,时机逐渐成熟,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鼓楼区对全区小学教育集团再一次进行优化重组,将原9个教育集团(教学片)调整为13个教育集团,全面实现了全区49所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这是鼓楼区集团化办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硬件条件、政策供给、办学基础、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等,全覆盖说起来简单,背后却凝聚了几代鼓楼教育人的心血和探索。”侯正永说,如今区内小学集团化“一体化办学、紧密型联盟、抱团式发展”三种办学模式并存,“我们努力让每一所小学在集团内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适切模式。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时,‘全域首善、全域创新、全域美丽、全域幸福’离我们就越来越近了。”
新优质校崛起的背后
“学习名校,成为自己”
2014年,为满足鼓楼河西地区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科睿小学作为琅琊路小学分校正式创办。10年后的2023年底,该校就作为领衔校成立了科睿小学教育集团。“我至今还记得,我是当年5月到的这所小学,那时整天就在想这么一所新学校应该怎么办。”回忆起10年发展历程,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夏洁告诉记者,“科研兴校”是自己想到的唯一答案,“集团领衔学校琅琊路小学在科研上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引领,平均年龄29岁的教师队伍必须依靠教科研‘一手带大’。”学校成立的第二年,夏洁就带着团队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带着青年教师们一起做项目研究,“让整个团队昂扬向上”。历经10年,该校的“学习盒子”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用“工具驱动儿童学习”成为学校坚持的办学理念。
从最初的“大手拉小手”帮扶式集团,到如今依靠内涵建设共享共生,鼓楼区各个小学教育集团一直致力于激发成员校的内生动力,让每一所成员校快速成长、持续迸发,形成不同特色。拉萨路小学教育集团是紧密型联盟,集团内4所成员校中有3所是直属分校,“新的分校就像大树上生长的新枝,关键是要文化共享、理念交流,在提升质量的同时鼓励自我激发,大家一起成长。”该集团总校长严瑾说。
“只有学校真正办好了,才能得到周边家长的认可。”凤凰花园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安文丽讲述,学校从原来的成员校到新的领衔校,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融合创新发展”,“珠玉在前,我们要和而不同,既传递科学的办学理念,又要用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办学特色。”
13个小学教育集团的成立,为鼓楼区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一所新的领衔学校,我们对集团化办学的理解是: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整个教育的发展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这一轮新成立的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教育集团总校长杨春基说。
百年名校天妃宫小学在这一轮集团化改革中,集团的成员有了新变化:鼓楼区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加盟集团。面对一些不解,天妃宫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俊说,“我们非常欢迎特殊教育学校的加入,这让我们集团变得更加有爱、更加阳光。特校在融合教育上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经验和助力,让集团真正做到发展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家庭有笑声、有希望,这才符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衷”。
面向未来,鼓楼区组建了集团专业化指导队伍:建立“区—集团—学校”的一体发展机制;各集团建立了集团党组织议事制度、项目责任制度、综合评价制度等一系列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的管理制度,不断促进集团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作为老一代集团领衔校,力学小学在“一体化办学”的同时还努力探索“让他成为他”。该校党总支书记李琳介绍,“我们将原先力学小学的‘小先生开讲’全面升级为覆盖全集团校的‘小先生跑学’”,今年春季学期以来,集团内5校的6800名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先成为“小先生”,再让“小先生”影响身边的同学,“这也是我们集团校‘各美其美、相互成就’的共识所在”。
集团化办学史就是个人成长史
“在一起,了不起”
2016年,凤凰街小学并入芳草园小学教育集团,被作为其新校区启用。“刚开始,两个校区的教师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分界线,让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感是两校融合的关键。”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朱映艳说。区里决定花大力气推动教师交流。长时间的浸润下,融合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如今的凤凰校区从原来的200多名学生、40多位教师,发展为2100名学生、近120位教师,每年惠及周边400多个家庭,真正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共生共享,共同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现。近两年,鼓楼区持续强化政策供给,不断夯实“区内管、集团统、学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推动集团内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实现共建共享。2022年,该区明确以小学集团为单位,公开招聘的小学新教师由集团领衔校统一组织岗前培训、调配。2023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职称和岗位晋升须与区内交流经历挂钩,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在持续数十年的集团化进程中,一批又一批教师不断成长,成为鼓楼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1997年,周姝毕业后即被分配到拉萨路小学教数学,专业成长迅速;2006年,她被派往拉萨路小学分校银城小学,后成长为学校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2022年8月,周姝又被任命为拉萨路小学第三所分校宝船小学校长,去年宝船小学加入了银城小学教育集团。“学校一路发展,我也在集团校的不断融合、突破中成长为了更好的自己。”周姝说。
发展了教师,就成就了未来,各教育集团纷纷在教师队伍上“下功夫”。自去年成立以来,三牌楼小学教育集团以重大科研项目推动成员校“提升内功”;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同心同行”聚焦课程教学改革;天正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了首批集团“名师工作室”。“集团培训再次激发了我们的专业追求。”暑期里,经历了全覆盖式的集团校内部培训,青云巷小学教师刘清莹感慨地说。
9月13日,鼓楼小学教育集团数智管理平台启动,该平台将实时收集、分析各集团数据并支持集体备课、互动研讨,再为全区小学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插上“云”翅膀。侯正永说,多年来鼓楼区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所学校都充分发展拥有领衔校的实力。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领衔校、最终实现全覆盖时,就达成了“扩优提质”“优质均衡”的目标。
学者说
鼓楼“密匙”: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建构
吕林海
“集团化办学”并非一个新名词,亦非一种新举措,在很多地方,它几乎是一个融于日常教育生活的“让人习以为常的教育存在样态”。但是,人们熟悉它却并非真知它,特别是不能够“追根究理”地找出内蕴其中的共性规律。
在南京市鼓楼区,十多年的全区域“集团化办学”艰辛探索,创造了一个值得深入解析的“成功范本”。其最显著标志,就是在全区域催生一种“好学校”“裂变式”的群体生长样态,这让“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好教育”的优质均衡教育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鼓楼实践的成功,以笔者之见,可谓“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建构”。所谓“共性的建构”,就是把“集团化办学”龙头校共通的、科学的教育规律和行动机制,作为“真知与经验”传递给其他“联盟校”。进一步而言,那些隐藏在“龙头校”教育实践深处的重要经验,如“如何开发课程”“如何进行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等,因为无法通过碎片化的宣讲、教导就可以直接、打包式地转化与传输,所以需要通过在“集团化办学”中深度地跟岗、跟学、互派、共研等行动模式,进行一种情境化的、自然的、默会的“习得”。
这种“共性”的建构让“集团的联盟参与校”只是有了优质之“形”,而“实”则应体现于每所学校独具的“个性优势”,即“集团化办学”所期待的“优秀”,不仅仅是“共性的优质”,更是“个性的彰显”。每所学校的优秀,是各所学校基于自身文化特质、精神传统、思想取向、行动实践之特色上的优秀,但嵌入其中的也一定是满足教育规律、体现教育共性的普遍性特质。在鼓楼“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共生共长”其实就是体现了一种“和实生物”“美美与共”的深层智慧与美好追求。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