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革命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为实现“家门口”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场景中有效应用,赣南师范大学以深化校地馆合作为基础,建设“苏区红”数字资源库,智绘“红色走读”数字地图,以“大协同、大平台、大实践”开辟了苏区革命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赛道。
构建校地馆“大协同”格局。赣南师范大学以共同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数字空间为依托,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等21个红色展馆(革命旧址群)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构建与资源开发。一方面,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支持红色展馆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转化和知识生产。另一方面,红色展馆为学校提供“云游”场域,输入数字资源,并通过数字连线等方式为学校提供资深研究员、讲解员等一线师资。校馆双方找到保护利用苏区革命文化资源的路径,通过合作共赢为持续开发高质量“大思政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同时,学校与中教华影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瑞金干部学院以及原苏区所在地和长征沿线高校加强对话,建立红色文化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举办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和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讨交流会,建起了一张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使命共担的大网络。
建设“苏区红”数字资源库。以大平台汇集大资源,以大资源支撑“大思政”。2021年,赣南师范大学启动建设“苏区红”数字资源库,持续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分散于赣南各地的苏区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创造性转化。经过近3年的建设,目前“苏区红”数字资源库集成红色课堂、红色记忆、红色艺术、红色研究、红色走读5个大资源矩阵,拥有图文、视(音)频资源7万余个,立项第二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重点项目,成为学校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新阵地和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空间。
“苏区红”数字资源库包含资源存储、在线学习、知识图谱、AI助学等功能,一方面通过移动学习推动大学生将学习苏区革命文化变为指尖上的日常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图谱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供丰富资源。其中,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的苏区革命文化资源知识图谱支持大中小学思政课快速建课,学校据此分层次、分类别开发出“苏区精神”“苏区革命文化简述”“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中央苏区那些事儿”“赣师青年说”等数字课程,上线后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以“通用大模型+RAG模型+联网检索”三层叠加技术建立的AI助学系统,有效实现了人机互动,为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大思政课”作出了有益探索。目前,“苏区红”数字资源库在学校师生中全面启用,师生通过一键“触”发的虚拟实践,让苏区革命文化资源有声有色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智绘“红色走读”数字地图。2024年5月20日,由原苏区所在地和长征沿线高校、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新长征·再出发——红色走读”活动启动仪式在赣南师范大学举行。以此为契机,赣南师范大学倡议开展智绘“红色走读”数字地图实践行动,得到与会单位的一致支持。该项目的实施思路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绘制红色展馆地图,在数字地图上建构知识图谱,以此打破资源“孤岛”,创建“云游”场域和“云端”课堂,并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打造形式新颖的一线课堂。而这一创新之举,已经在赣南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步走”的模式。第一步,绘制数字地图。对各地红色展馆进行分类统计,实现各地红色展馆(革命遗址)数字资源在一张地图上呈现、一个端口上链接。第二步,生成知识图谱。将红色展馆视频、图像和文本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建构红色展馆数字资源可视化知识图谱,作用于“大思政课”教学素材采集和数字课程开发。第三步,赋能实践课堂。依托智绘“红色走读”数字地图项目深化校馆合作,推进思政课大资源、大师资、大场域建设,打造红色展馆里的一线课堂。近日,由赣南师范大学与中教华影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原苏区所在地和长征沿线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平台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计划为暑期各高校组织开展的红色走读活动提供资源汇聚、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实践服务、数据共享等全方位的服务。
做实“形”,注重“效”,通过“形”与“效”的有机统一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这是新时代高校实施数字思政的关键所在。经过在实践中丰富完善、论证优化,赣南师范大学苏区革命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形成了一套工作闭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校地馆协同构建大资源、大师资,“苏区红”数字资源库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虚拟实践,“红色走读”数字地图指导并服务于社会实践,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得到延伸,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得以拓展。赣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小理表示:“赣南师范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走深走实以红色文化育人为特色的数字思政之路,奋力书写为新时代青年擎灯引路的育人篇章!”
(张小青 刘蔚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