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奏响“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2018年起,绵阳师范学院以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建设为试点,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之路。该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扎根西部,有计划、分步骤逐一攻克地方师范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定位问题,精准对接产业链,实现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等。历经7年的探索与实践,绵阳师范学院总结出“三维度定位,四维度共生,工学交替运行,产学合作实习”的“共生型产业学院”建设之路,为地方师范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维度”建立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定位
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在厘清与地方产业链和高校内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地方行业发展,建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在三个维度的定位。
一是学院在地方产业链和高校内部的定位。产业学院设置了高校院长(由高校人员担任)和企业院长(由合作企业选派),致力于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绵城市群,特别是满足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产业园以及政府部门、企业对网络安全人才、技术的需求。
二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师范教育和人文学科优势,实现人文学科和工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人文情怀、技术过硬、与行业接轨,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研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分析的本科层次人才。
三是学院服务地方行业发展的定位。产业学院积极服务地方行业发展,承接地方企事业委托的项目研发任务,开展网络空间安全产业人才和普及网络空间安全知识培训。
“四维度”促进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和谐共生
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由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参与办学,从组织架构、经营收益、协同育人、成果转化四个维度建立了各参与主体间长期稳定的共生发展模式,称为“共生型产业学院”。“四维度”共生的具体实现路径为:
一是学校做好顶层设计,组织架构支持共生。产业学院的运行和决策,由学校校级层面和企业成立理事会共同商议。
二是学院合理分配经营收益,商业模式保障共生。学院经营收益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全日制本科收益,用于产业学院日常运行;另一方面是非学历制教育(成人教育、自考、社会培训)和工程承接收益,校企双方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三是“双主体”“四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促共生。“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四融合”是指人力资源融合(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产教融合(企业的项目进教师科研任务、教师的科研任务向企业产品转化)、课程融合(校企共同编制应用型实践课程教材,将企业项目转化成课堂案例和学生课堂任务,将学生的实践成果转化成企业研发成果)、实践实训场地和研发场地融合(公司直接将研发场地设在产业学院)。
四是协同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造推动共生。典型的成果转化案例为:企业出资100万元,委托产业学院将其主打产品大型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名)转化成教学产品,目前该教学产品已创造产值600余万元。
“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推动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跨越式发展
为了将学生的所学知识、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机融合,区别于传统的本科生培养分8个学期,学院将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的本科生培养分为11个小学期(每个学期4个月),与企业开展合作实习,交叉安排校内的教学学期和企业单位的工作学期。其中,教学学期7个,工作学期4个,两类学期交替运行。教学学期为工作学期作知识储备,工作学期以公司的真实任务为引领,让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学习得以较好落实。
自成立以来,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在校本科生已达800余名,培养的两届毕业生进入以四川省公安部门为代表的网络安全领域企事业单位工作。聘请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沈昌祥院士团队指导学院发展。7年来,学院获批立项国家级别教学质量工程2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11项,科研到账经费1300余万元。
2020年10月,绵阳师范学院关于共生型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立项为第二批国家级别新工科建设实践项目。项目执行期结束后,学院提交了结题资料。教育部门组织了专家网络评审、专家会议评审,该项目于2023年11月顺利结题。目前,该建设模式在校内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工科专业进行全面推广,并在同类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和推广活动。
(邹扬 任永杰 李敏 李树勇 陈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