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新时代岗位需要,如何结合职教本质属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多元协同培养平台,创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应然之举。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师团队始终秉承“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执教理念,围绕中医药产业变革趋势,实施多元协同培养的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实践,总结凝练了“政、产、教、研、服”“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坚持以政为引,通过政策引导,创新“五位一体”团队建设模式。与漳州市医药行业协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筹建区域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团队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将参与团队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学历提升、境内外访学研修等重要依据予以政策倾斜。
二是坚持以产为径,加强产教融合,共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平台。拓展“行、企、校、研”多元协同合作路径,实施“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有效供给与行业需求”“四融合”改革举措,构建高职中药学专业“四元四融”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坚持以教为基,锚定“三教”改革,提升团队专业教育教学实效。构建“国家、省、企、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导师+团队+项目”形式,实现全程伴随式指导。推动国家规划、具有区域特色优秀教材及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等特色实训教材编写。
四是坚持以研为要,注重研教相长,提高团队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依托漳州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及闽南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学平台,申报闽南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区域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围绕宁夏海原县当地特色中药材资源,成立漳州—海原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重点开展海原特色中草药资源品种选育、绿色种植、品质评价等研究。
五是坚持以服为用,对接市场需求,促进团队资源赋能产业振兴。建立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开展闽南药用植物资源团队式的技术推广和帮扶活动。组织团队中博士教师队伍积极参加闽宁对口协作项目,依托闽宁合作实验室,开展枸杞、板蓝根、黄芪、大黄、白芍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建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促进中医药技艺传承创新。
该团队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团队成员中博士5人,硕士11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各专业(门)委员会委员5人;全国中药特色传承人才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优秀教师2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该团队先后获评福建省职业院校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第十九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2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中药学专业为福建省内仅有的“双高计划”立项建设专业群及高本贯通培养试点专业。该团队成员曾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2项,省赛获奖26项。近5年,该团队成员参与制定国家专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及教师企业实践标准多项;主编行业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7篇、其他59篇。“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其中澳门发明专利1项),省级技术发明奖1项。近5年,该团队开展中药技能培训项目21项,服务万余人次,合研新药为企业创收15311万元,1人连续3年赴宁夏海原县开展对口帮扶。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政、产、教、研、服”“五位一体”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与启示有:一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增强教师躬耕教坛战斗力。强化党建引领、强根铸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增强教师团队战斗力的精神之“钙”。二是整合政校企资源,构建多元协同培养新平台。推动“政行企校”整合资源、优势共享,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形成多元协同教师培养平台,这是培养高水平教师团队的关键之径。三是聚焦内涵式发展,提升职教类型教育吸引力。行业、企业合作内驱力主要源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与吸引力,这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钥”。
(王小平 林美珍 林艺华 沈晓华 杨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