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技术学院主动融入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结合国家示范骨干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践,对传统焊接专业升级改造,提出了“赋能驱动、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立德树人
扎实推进“三全育人”
智能焊接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德技并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致力于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践行“党建引领、名师传承、匠心铸魂、创新驱动”的育人理念,打造“五育”并举的育人生态圈,形成了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焊接做法”。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出台系列文件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考核创新团队教师的第一标准,建立健全师德考核三级联动机制。发挥“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计“学校—自治区—国家”三级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三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统一。学院注重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环节,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形成育人新格局。
课程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紧密对接广西及全国智能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通过引入行业新技术、工艺和标准,使课程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设施、丰富教学手段等方式,积极打造精品课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课程受众面,提高课程的社会影响力。按照智能焊接技术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定完善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建立“项目+工程师”技能训练体系,实施第一、第二课堂改革,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精准性。聚焦结构件焊接生产关键技术,从岗位(群)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出发,结合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行企联合共同制定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1基座+2类型+X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架构,重构职业能力模块和技能训练体系,适应岗位变化、技术升级、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性、柔性化”,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开展实训,特别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快速适应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行企协同
重构教学创新团队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学院积极响应市场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赋能驱动、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理念,“协同创新”成为团队发展的共识。
按照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的原则,围绕学校重点专业群,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建成8个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方向指引,打造理论技能结构能适应模块化教学实施的结构化团队。明确目标,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质培优”提供强力支撑的高水平团队。赋能成长,教师和团队在平台的赋能下实现自我成长。搭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思政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打造“名师+大师”专兼结合的模式,培养领军人才、全国机械行业行指委委员、名师、优秀教师,聘请大国工匠及全国技术能手为产业导师。
与南宁市焊接协会、南宁广发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广西机器人智能焊接创新服务平台——广西焊接技术中心,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成广西焊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依托研究中心,共建“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南宁)培训基地”和“广西焊接与切割高新技术应用研发推广中心”利益共同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研发条件。打破师资队伍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和学科专业界限,整合校行企优势资源,以跨专业、跨校企的形式组建机器人焊接教学创新团队。以广西焊接技术中心为平台,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先进技术,解决生产难题,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多维驱动
构建精准赋能平台
学院基于同群效应理论,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赋能”的模式,激发教师个体创新力。校行企共研“岗、课、赛、培、证”专业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建设名师名匠工作室,建设广西机器人焊接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打破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和学科专业界限,整合校行企优势资源,组建跨学科、跨校企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专业群发展平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专业、实训对接岗位,参与人培方案制定、课标开发、课程结构再造、学习评价全过程。成立团队教学共同体,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对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项目化重构。建设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南宁)培训基地、广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协同开展培训模式、技术服务的创新,实现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学院依托这些平台,不仅提升了师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分层激励
凝聚团队发展合力
学院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层激励”的驱动机制。聚焦分类分层多元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成果导向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持续激发教师个体的创新活力和团队发展合力。
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价标准,对接国家团队的建设指标,设计团队建设成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成果评价指标,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将教师岗位进行分类管理,专职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类型,制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团队带头人发展评价标准。
实施双轨多元评价激励改革,实施分类分层激励的薪酬改革,同一职级专业技术岗位设A、B档,分层实行聘期绩效考核,树立创先争优的绩效导向。
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畅通德技双馨的赋能通道。
形成教师关爱文化,树立立德树人、担当作为的标杆,健全“荣誉—薪酬—发展—关爱”一体化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新动能。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有志于成为教学名师或行业专家的教师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目前,学院已建成引领力强、辐射面广的智能焊接技术专业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1个、广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1个、广西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近年来,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6人、“广西技术能手”16人、“广西工匠”7人,地市级“技术能手”22人、“工匠”13人;学生参加焊接技能大赛获国际奖项16项、国家奖项21项、省部级奖项32项;教师参加技能、创新创业等比赛获省部级奖项15项,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创新创业等比赛获省部级奖项73项;教师团队开发国家焊接职业标准2项、中国焊接协会《焊接标准汇编》等6项,团队中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1人、“广西工匠”1人、“广西技能大师”1人、“广西技术能手”7人,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1人,引进国家级别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联合开发国际、国家标准各1件,行业企业标准16件,推广中国职教标准20项。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勇敢探索职业教育面向东盟国际合作新路径。
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特色发展的战略方针,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专业向智能焊接技术方向转型升级步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致力于为广西乃至全国机械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智能焊接技术人才,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李宁 黄政艳 龙昌茂 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