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

网友投稿  2022-05-26 00:00:00  互联网

内蒙古美术馆多措并举打造全民美育阵地。新华社发

    基础教育是体现教育公平、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学段,尤其在锻造人的能力、培育人的涵养、启迪人的发展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实现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更获得了质量的显著提升,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着眼于新时代教育任务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未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应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教育理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精良化的资源保障,从而推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开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新格局,促使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丰富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夯实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基,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亦有助于生成兼备全面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美好生活。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不言而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瑞典教育家胡森提出,教育公平发展须经历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三个阶段。类推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领域,具体体现为,通过合理配置东中西部、城乡间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民族地区各民族受教育者平等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并获得与促进民族地区建设、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相匹配的个性化预期发展,达成“人良性以至理想”的教育美好生活实在样态。

    随着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和新征程的开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亦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致力于从“质量”到“高质量”的发展转型。具体来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体现在:第一,谋划各级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协调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二,在实践中促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关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达成“开发智力、强健体魄、增进认同”的协同共进,促进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成效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教育在少数民族中的普及水平已得到显著提高,教育公平稳步推进,教育质量日益上升,各族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基本建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系。

    其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近年来,新疆、广西、宁夏、贵州、青海、云南、西藏等省份的基础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数量不断增加,较好地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需求,为教育普及任务的全面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其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推进了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坚实锻造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通过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截至2018年9月,新疆义务教育阶段的294.19万名学生全面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通过制定教学基本规程、强化校本教研等制度,促进民族地区“双减”政策落地,在教育部2021年开展的“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中,有200余节“部级精品课”来自民族自治区,全力促进了民族地区学生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促成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愈发回归育人、回归生活,达成了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齐头并进。

    其三,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公平日益巩固。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合理保障,城乡、地区以及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全国控辍保学台账系统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约60万人降至682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参与度明显增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入显著提升,教育公平实现跨越发展。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5%,比2018年增长约14.9%。其中,5个民族自治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上年均实现了正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加速升级,教育均衡水平日益提升。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带宽达到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为99.95%,19个省份的学校网络接入带宽全部达到100M,搭建无线网络的学校数超过21.67万所。此外,有21个来自民族地区的案例主题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名单,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摁下“加速键”。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未来考量

    如前所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实现了公平与质量的提升,改革成效较为突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领域的价值追求也不断升级。为应对资源的不合理聚集性、求学名利化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彰显教育美好生活的全面性、主体性与发展性,新时代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力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构建愈发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让所有与教育发生过关系的人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强化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先导,筑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观念根基,能够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夯实理论基础。须全力强化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教育理念,建设立足人民主体、展望民族未来的基础教育体系,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团结兴盛,引领性地培养人,传授科学文化传统、传递生存交往能力、传达民族团结信念,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各民族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帮助千差万别的学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确定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使每个人处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展现集体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和谐统一的教育美好生活。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质量,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命脉重塑。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助于优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系,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推动当地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着眼于培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构建辐射全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大力加强民族地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西部新课程专项培训,精准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学科素养、教研能力和乡土情怀。同时,通过实行诸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加强艰苦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全面性与自由度,以美好生活着的教师队伍引领民族地区学生高质量发展。

    提供精良化的资源保障。做好精良化的资源保障工作是顺应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趋势的举措,是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需要,亦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的美好生活特质相契合。构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保障体系,除了做好师资力量的人员保障外,还需在教育政策、评价、资金、技术等资源保障方面用力。秉承“开源”“精准”“智能”原则,一方面,多渠道补齐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向民族地区免费提供对口支援省份优质教育资源、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做好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支持;另一方面,立体化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分配,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着力改善高寒山区、边远牧区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尽可能消除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壁垒,有效推动教育资源配置“随人走”,切实推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推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需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打造优良的基础教育生态,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迈进。其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坚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导向,制定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统一使用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三科统编教材,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以高水准课程教学对标高质量基础教育;其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应加快推进《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落地,积极研究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作者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袁梅系该院副教授)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5-28/xw_76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