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培育单位,协同成都师范学院等高校、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等中职学校和数十家企事业单位,构建“专本融通、四方协同”教改共同体,聚力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着力解决新时代中职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内涵要求、机制保障与路径优化、师资保障与内生发展等问题,通过整合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优势、高师院校师范教育优势和企业行业实践实训优势,坚持“职业性、师范性、发展性”改革思路,确立了“三师四能”中职教师培养定位,构建了“专本融通、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优秀中职教师。
“三师四能”重树理念
面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重大战略,对标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秉持“大先生观”,上顶国家战略和专业标准,下立区域实际和学生需求,聚焦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明确了“教师+导师+工程师(技师)”角色新定位,构建了“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能力新结构,加强“三师四能”中职教师培养定位研究,研究成果获省厅级奖8项。
“融通协同”创新机制
立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任务,秉持“大职教观”,构建了“专本融通、四方协同”中职教师培养新机制。
实施“专本融通”。统筹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等职教优势和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的师范优势,联合开展“3+2”专升本中职师范生贯通培养、“3+0.5+0.5”本科中职师范生交流培养、“4+1+0.5+0.5”中职教育硕士贯通培养等,培养汽车服务与工程等10余个领域中职教师;推进互换顶岗、跨校培训、资源共建、联合教改,共建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等。
开展“四方协同”。协同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和职业中学,联合7个市州、50余家企业和60余家中职学校,构建中职教师培养共同体,开展培养研讨、培训研修等,共建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一流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
“两实四训”搭建平台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聚力优化中职教师培养路径,建立了“两实四训”中职教师培养新平台。
强化“两类实践”。强化企业实践,递阶推进“观摩—研习—实习—顶岗—挂职—驻厂”一线实践;强化教学实践,分类开展“师带徒—观课—赛课—集体备课—磨课—人人过关”能力训练,共建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个。
共建“四大训练”。共建“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中心,聚力党性教育、师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内容,做优思政提升,加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等系列建设;聚焦课程、课堂、教法、实践,做强校内训练,构建全程化、进阶式实训体系,开展系列培训;着力高师师资培训、中高职顶岗实训、职业院校组团培训,做好跨校培训,坚持优势互补、双向促进,组织开展师资培训;通过“定期下厂”“教师驻厂”“顶岗挂职”等方式,与50余家企业协同开展师生企业实践,深度开展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协同项目等,深入推广产教融合。
“两院四项”优化环境
聚焦职教师资内生发展新需要,秉持“大发展观”,坚持强化支撑服务,构建了“两院四项”教师发展新环境,促进教师“做中学”“教中改”。
创新两院机制。优化专业学院,推进“大部制”,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实施专业导师制,聚力主责主业,打造专业化育才队伍;创新社区书院,创设住宿制书院,配备社区辅导员,打破专业、年级限制,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专业化育人队伍。
推进四类项目。做宽教学项目,推进教研改革,开展国家和省级系列教研教改项目;做实育人项目,深化立德树人,支持课程思政、实践育人项目等系列项目创品牌、出特色;做优科研项目,促进专业发展,支持系列纵向、横向项目,强化校企协同、深推产学研合作;做强服务项目,深推产教融合,支持开展技术服务,紧密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
“一诊三评”完善考核
改革评价体系,完善了“一诊三评”教师考核新机制。
强化质量诊断。构建“五纵五横双引擎一平台”,实施全员目标管理;组建“大质量”部,履行“决策—生成—建设—服务—监控”职能;坚持持续改进,强化“大循环+小循环”“考核性+自主性”,构建“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机制。
改革教师评价。从教学、科研、育人、服务四维度推进分类评价,探索“个人贡献度+单位平均贡献率”的发展性评价,强化“实名打分+公示考核+意见反馈”的公开评价机制。
辐射引领 成效显著
聚力职教主责主业、强化教书育人,实施中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来,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契合度持续增强,在中职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为高职院校开展“三师四能”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鲜活范例,成果经验被同行院校广泛借鉴,教改成果获四川省2021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敬鸿彬 任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