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2013年的陕西安康高新区第一小学坚持走“智慧教育、精彩人生、争创品牌、彰显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培养素质全面的现代公民”的办学目标,广泛开展体验式、实践性德育活动,开发具有高新特色的“学在高新、爱在高新、赢在高新”德育校本课程,将传统优质经验与突破创新发展相结合,全力创建环境一流、设施一流、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小学品牌学校。
探索“四步五环” 向40分钟要质量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建课堂,意味着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安康高新区第一小学确立了“立足课堂、立足教研、立足实际、大胆改革、稳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向40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并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步五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一是“导”,包括激趣导入、诱发参与、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成功的导课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情境和导语,使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与新授课的教学目标融为一体。
二是“探”,包括自主探(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组内互动、合作交流)和集体探(交流展示、质疑互补、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探”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任务是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组织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是“练”,包括多层训练、巩固提高、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练”环节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新知识之后进行的,分为单项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归纳整理,形成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趣味性、生活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练习题,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四是“评”,包括回顾整理、反思评价、自我建构、完善提高。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沟通知识联系,促进学生新知的建构和知识重组,让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自主小结,构建知识网络。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促进学生思维、个性、情感的全面发展。
通过探索“四步五环”高效课堂模式,学校教师认识到教学设计不仅要“源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改变了“以教材为本”的教材观,也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的新理念,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同时,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与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逐渐完善自我,并通过实践培养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方式逐步改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强化多元评价 不唯分数不搞“一刀切”
安康高新区第一小学坚持核心素养和校本实际相结合的思路,制定多元化评价方案,建立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并从评价内容、标准、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设计评价细则,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关注个人发展的潜能。
在多元评价中,学校提出5项评价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点评、家长参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共同参与学生评价。二是全面性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性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三是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四是去分数化原则,不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是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建立激励机制,以正面激励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确定了多元化评价的具体标准:
在知识与技能评价方面,学生学期评价包括学期末学业水平评价和学期内平时课堂表现两个方面,学期末学业水平评价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评价命题力求体现基础性、趣味性、灵活性、实用性、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需求。其中,英语学科的评价要进行笔试与口试。学期内课堂表现采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兴趣、参与度、主动性和合作意识等,学业水平取得进步或非常努力的学生可以获得二次评价加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体、音、美、科学学科评价方面,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基础知识加技能测试的形式,每个学科的技能测试设定必选和自选评价项目,体育加入体质健康测试的得分。
在课堂表现评价方面,各班设立课堂评价标准及细则,内容包括课堂聆听、积极发言、合作交流、正确坐姿、书写习惯等,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进行记录评价,每周一评,每月累计奖励一次。
在人文素养评价方面,学校少先队制定评价细则,内容包括爱国、团结、健体、立德、立志、梦想、勇敢、奉献、节约、互助、劳动等。人文素养评价以红领巾争章活动为载体进行,实行积分制,每周一评,每月累计奖励一次,每学期总评一次。
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实行“浮动式”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每学期的各项评价结果及取得的荣誉、参与的活动,记录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小组成员、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享受学生成长的喜悦。
延时服务“1+N”确保“负担减得下、质量提得起”
安康高新区第一小学狠抓落实“双减”政策,紧盯“作业减负”这一关键,围绕“备好优质课、上好高效课”两个重要环节,紧扣“减虚做实、减量提质、减负增效”三个重要导向指标,以“作业不回家时间限定、作业分层小组研讨设计、作业督查随机入班”的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系统开设校本课程、创新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出了“1+N”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1+N”课程体系,“1”指的是:基于尊重共性,培养学生智力发展;尊重差异,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尊重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双减”“延时服务”基本要求,每天坚持一小时课后作业辅导、一小时社会实践活动。“N”指的是实践活动技能课程,学校以年级组为教学组,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程度、硬件环境等因素,开发设置“N”种实践活动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有“双基”拓展课程、特长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多彩课程超市“四大模块十大体系109个主题课程”。模块一是“双基”拓展课程,包括“四维新语”和“数理思维”两大课程,涵盖语数学科内容;模块二是特长发展课程,包括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新、竞技与运动三大课程,涵盖艺术、科技、体育、信息等主题课程;模块三是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劳动、美育、德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四是多彩课程超市,含阅读类、手工类、棋类趣味体验课程。
“N”实践技能课程在组织实施中坚持把“教师特长”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以年级组为单位,发现并选定技能特长教师引领年级教师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并以学期为单位编排年级每周实践技能课表,形成年级特色特长课程。在实际活动组织中,以年级组为单位,打破教学行政班壁垒,把学生兴趣与特长结合起来,进行重组编班。为确保实践活动课效果及知识连续性,走班班级人数一般为40人左右,原则上每学期建班一次,学期中途不更换学生和教师,坚持同一年级统一课程课表编排,实施中做到“三有”,即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固定的学生名单、有专门的实践材料。
为提高作业设计水平,让“减负提质”落到根本,学校坚持做到“五个明确”。一是明确作业时长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到六年级书面作业总时长限定在60分钟内,要求作业在延时服务中完成,书面作业不得带回家。二是明确作业设计要求,课堂目标达成检测性课堂作业,由备课组共同商定,全年级统一,必须具有目标检测性及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性。三是明确作业种类批阅要求,各科作业种类由各年级备课组根据书店配发的作业种类,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进行取舍选用。四是明确非书面作业要求,学校制定了非书面作业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非书面作业形式、时长、安全等基本要求,为作业变相减负打好“预防针”。五是明确家庭作业督查要求,全校分成6个督查小组,采用“不打招呼、直入班级、直面学生”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查。
在全面开展延时服务要求的指导下,学校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家庭作业辅导,家庭作业不回家;突出综合实践活动,每班每天都有系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素养;突出以社团、兴趣小组为单位的课程实施模式,学生可以年级内走班上课;突出开发主题式、菜单式课后服务,开设课程超市供学生选择。开展延时服务以来,学校通过钉钉问卷系统开展问卷调查两次,满意度测评均维持在99%以上,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在校学生全覆盖(达到99.16%),满足学生需求;所有学科全覆盖,夯实了“双减”根基;教学时段内全覆盖(5+2),配合“双减”打出了“减负增效”的“组合拳”。(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