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组织“科技扶贫、科普圆梦”夏令营
白玉检测中心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检测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决响应教育脱贫攻坚的要求,直面早期职教扶贫存在的短板,着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构建职教与扶贫“三维双轮互促”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一个个难题,打造一个个亮点,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更为我国高职院校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树立了优秀的示范。
聚焦难点 直面问题
发现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学院直面早期职教扶贫中存在的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单向输出有局限、互促不凸显,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共生的切入点不精准、路径方法不成体系,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共生的绩效评价指标缺失、机制不长效等问题,精心梳理问题清单,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
时间追溯到2013年,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投入到产业和基础设施帮扶中。2015年,随着学院“甘推”“凉推”工程启动,对两地本土交通建设人才的专项培训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学院依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西南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反贫困问题研究”,全面开启职教与扶贫共生发展的“三维双轮互促”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方案。到了2017年,学院选择甘孜州白玉县等地开始实践,实践中形成的职教与扶贫共生互促的四川方案,在区域职教改革发展和贫困治理中具有重大示范价值。
精准施策 破解困局
发现问题,就要一一破解难题,学院以“三维双轮互促”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出实招、见实效,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构建基于共生理念的“三维双轮互促”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单向输出有局限、共生互促切入点不精准的问题。
学院立足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理论,借鉴共生理念,按照互惠共赢原则,创新性地构建了职教与扶贫共生的理论模型,打破了单向输出的主客式帮扶,实现了职教与扶贫双向共生的互惠发展。模型中共生单元、共生载体、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4个要素相互关联、互助发展,形成了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即职业院校、县乡村政府部门、经济困难家庭等参与主体,围绕共生载体即本土人才培养,通过共生模式即确定的方法体系和实施路径,在大的共生环境即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百万扩招等特定条件和现实政策环境推动下,完成共生互促的目标。
在共生互促理念指导下,创建了“三维双轮互促”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本土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脱贫需求、服务内容与介入方式3个维度,实施人才培养与精准服务双轮驱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互促共赢。成果以扶贫对象需求为导向,通过本土人才培养,实现个人成长、家庭脱贫与当地持续发展的统一,达成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双向互促。一方面,职业教育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值赋能;另一方面,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职业教育探索了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拓展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革新。
——探索“双翼共振、多管齐下”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路径,破解本土人才培养路径不清晰、方法不成体系的问题。
学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帮扶全覆盖。健全发展型资助管理办法,通过助人与育人并重、经济保障与价值引领结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反馈”的良性循环。建立“一生一策”就业实名台账,通过观念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牵风筝”就业帮扶,有针对性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设计“专班制+学业导师制”,对“9+3”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源单独录取、单独编班,精细化管理促进学生发展。制定分类分层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难度、理实教学比例,紧贴学生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发展潜力。
从家庭经济困难人员的生计、教育,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全域帮扶;派遣专业教师驻村、驻站,动员相关企业参与投入项目,实施一人一策的“培训+就业”方案,建立本土人才返乡就业服务体系,达到全程帮扶;培训对象涵盖学生、适龄青年等,实现全员帮扶。坚持扶贫先扶志,为乡村本土人才提供科学知识、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脱贫能力。创新探索“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习”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培训工作成效。
此外,学院坚持扶贫与教改两手抓,在扶贫实践中建团队、立项目、促教改。组建12个专业帮扶团队,以扶贫项目素材为基础的教学项目获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两项。注重扶贫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驻村书记的扶贫之道”等20余个扶贫案例进入学院课程思政元素库;通过下乡入村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社会和专业实践范围,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和家国情怀。依托白玉县交通部门兴建公路检测中心、技术服务站等,建成学生实习实训新基地,接收300余名学生实习实践。以白玉县作英村易地搬迁项目等为基础开发数十个案例进入课堂,充实了教学资源库与项目库,学院教师项目教学、实践指导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创建“三双保障”长效机制和共生绩效评价体系,破解机制不长效、共生绩效难评价的问题。
创新“双主体运行、双阵地合力、双资源投入”的三双保障长效机制。从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视角创新本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让本土人才培养政策有引领、落实有依据、技术有支撑、经费有保障、运行有效果。“院校+政府部门”双主体运行,在主管部门扶贫政策引领下,与当地政府部门及扶贫机构统筹推进精准扶贫;“院校+当地”双阵地合力,由职业院校完成本土人才的全日制系统培养,同时设立技术中心等多种方式,建立和扶持当地人才培养基地,实现长短培养、本地异地培养结合,提升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院校+企业”双资源投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技术人员等软实力帮扶。
开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共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模型,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27个观测点设计指标,构建了职教与扶贫共生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投入方面,主要涉及职业院校专项资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等资金投入,以及选派的支援教师等人员投入。产出方面,主要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益和职业院校受益两个层次。经济欠发达地区借助职业院校的帮扶,巩固了“输血”成果,强化了自身“造血”功能。职业院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得到反馈提升,在课程专业更新、校企合作、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声誉地位、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收益。
示范引领 影响广泛
历经10年的创新、锤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随着“三维双轮互促”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深入推进,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迸发出澎湃活力。
理论研究方面,该成果立项厅级以上课题近10项,入选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励。
本土人才培养方面,5年来累计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全日制学生超3000人,其中培养藏区“9+3”学生1147人,70%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163人次,通过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贺希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获国家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50余项。本土人才培养质量优异,实现了乡村本土人才技能脱贫梦想。
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师资团队开发各类培训包20余个,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系统开展培训50期,累计培训2046人次;为白玉县35个乡镇、199个村举办干部培训班7期,培训基层党组织负责人432人次,显著提升了基层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素质。
学院在白玉县累计完成27个扶贫建设项目的1100余次抽样检测工作;承担了白玉县、通江县22个公路建设项目监理任务,涉及项目建设总投资6亿元;为定点帮扶的3县1区完成技术服务与咨询21项、勘测乡村道路586公里;免费规划设计整村搬迁项目1个,涉及房屋400栋;帮助扶贫地节约建设资金1110万元,显著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累计投入精准扶贫建设资金1618.7万元,保障129个扶贫帮扶项目全部落地实施,对口帮扶的白玉县等5区(县)成功“摘帽”。由于成绩突出,学院荣获定点扶贫先进省直单位、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精准协作联盟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开发的培训包已输出至白玉县、通江县等地方教育、人力资源培训系统;精准扶贫反促教学改革的模式日益成熟,省内外20余所院校来院交流学习;扶贫与教改经验入选《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透过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双轮互促”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能够彰显出四川交通人的智慧、力量与情怀。
(王东平 王永莲 王朔 肖珊 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