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如何锐意创新

网友投稿  2022-06-06 00:00:00  互联网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利用假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福建师范大学供图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利用假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福建师范大学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根本遵循。

    作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为魂、以教学科研为基、以责任担当为柱,砥砺探索、守正创新,闯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新路,为“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夯基垒台。

    理想信念“铸魂”

    擦亮“红”的底色

    高校应将感悟“理论之源、情怀之根、信念之基”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用理想信念“铸”出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凝心聚力培养“信仰坚定,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破解“价值困境”上走深走实。

    把好“方向舵”,“双线”育人体系共发力。按照时代需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是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必然逻辑推导。作为“我国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平台优势,积极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党建+思政”双线并进的总体思路为指引,逐步建立起“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定期述职、党建人才储备库”三项制度和“学习—研习—践习—传习”四维机制,造就了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先进典型,形成“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党建思政深度融合”的生动局面。

    打好“特色牌”,“三名”教学模式添动力。名师、名课、名著深度融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对于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文本基础、激发专业自信和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以名师引领专业学习,充分发挥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以名课提升课程质量,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中国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模块,几代人不间断讲授《资本论》,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以名著支持课堂教学,依托“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理论研读俱乐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定期学习,实现学原文、悟原理与强信念、铸信仰双向激励。

    用好“指挥棒”,“四真”培养目标增定力。“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涉及多层面、多系统,是一个阶段连续、渐进发展的过程体系。真学强调的是研究生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真懂指向的是研究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深厚情怀;真信指引的是研究生自觉增进价值认同;真用聚焦的是研究生提升运用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学校通过“校内+校外专家三轮论证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修订、精心打磨,分类明确了“四真”培养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以知之、思以笃信、用以促行”的具体要求,促进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认知的科学化、价值情感的积极化、价值意志的坚强化、价值信念的坚定化。

    真才实学“奠基”

    提升“研”的成色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条块分割”的共性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从科研训练、研究方向、科研共同体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厚起来”,在破解“知识困境”上见行见效。

    在强化学术基本功上锚定更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大作品的背后是大学问,出大作品、成大学问最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强化学术素养,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六环节六保障”机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将导师带学生从事科研训练纳入学院绩效奖励,着力将研究生培养为科研“生力军”。

    在聚焦研究大方向上展现更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走进现实、走进群众,就是要以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出有理论深度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主动担起担好培根铸魂、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责任使命。学校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教学实践、科研项目训练和学术交流,围绕《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红色文化、生态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主攻方向,引导和鼓励研究生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构建科研共同体上迈出更实步伐。“科研共同体”是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科研内生动力的有益尝试,其目的在于构建起“多主体互动”的结构性优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科研场域。学校汇聚融合育人要素,形成“三大共同体”的合力效应。教师教研共同体发挥名师引领、骨干支撑的作用;教学相长共同体推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在师生互动共进中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朋辈互学共同体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互补、互促,把“有意义”的学习变得“有意思”。通过多方互动、多点发力促进“一流高位”与“育人本位”有机结合,推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培养党政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高校思政辅导员、卓越人民教师的“摇篮”。

    责任担当“立柱”

    彰显“马”的本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不仅要在教学科研的“象牙塔”里研精致思,更要在服务大局的“练兵场”上锤炼筋骨。

    聚焦命题作贡献,奋发有为开展社会服务。做好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工作,用“彻底的理论”武装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光荣使命。学校在“大服务、大统筹、大发展”的理念下,整合原有博士生宣讲团、红色文化讲师团等组织,成立了由本、硕、博学生共同组成的“山海学梓宣讲团”,80%以上成员为博士生和硕士生,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专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学共进;选派政治素养好、学术造诣深、关心热爱学生工作的教师提供“量身定制”个性化指导。

    聚焦难题找突破,积极有效深化实践课堂。传统“书斋式”培养方式,难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应有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三维发力”,致力突破“书斋式”培养弊端。具体来说,一是凝练特色化主题,发挥福建作为革命老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着力构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丝”三大精品实践主题;二是坚持规范化指导,突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问题,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研究,积极推动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三是开辟多样化方式,开发了宁德下党、厦门军营、三明宁化、晋江发展等实践基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古田军魂”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开展沉浸式、互动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

    聚焦专题谋发展,举措有方推进对外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须具备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关键能力。对外交流的有序开展,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并在互动交流中增强“中国故事”的世界影响力。近年来,学校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走出去”,赴境外高校访学,参加学术交流;通过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将国际知名专家教授“请进来”,进一步发展与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国际、国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的眼界和理论视野。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6-13/xw_79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