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西的不少中小学而言,“艾”味有点浓:包艾粽、做艾米果、种艾草、调艾香、学艾灸、上艾文化课……
这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推动以“艾的教育”课堂为载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生动写照。依托江西中医药文化校园联盟,江西省30余所大中小学校“一体化、联动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呈现出根深、叶茂、花香的喜人景象。
“艾的教育”——
成为学生喜爱的必修课
在江西省南昌市南师附小九龙湖校区,种植、观察、炮制和使用艾草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走进该校的百草园,20余种中药植物郁郁葱葱。不起眼的艾草,却最受学生们欢迎。每年4月起,学生们在艾草种植区分小组领养艾苗,每周写观察记录;在同步开设的“艾文化”系列课堂上,系统学习艾知识、炮制加工技能。
同时,学生们还有一个必学技能——江西热敏灸技术。学生们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认识人体经络和穴位,学习热敏灸保健知识和操作手法。
热敏灸技术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始创新技术,已在全国28个省份5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艾文化课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实现了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南师附小九龙湖校区执行校长胡巧玲分享了体会。
江西中医药大学香疗研究院是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研学的必经之地,也是“艾的教育”实践基地。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使用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创的现代化精油提取设备,将艾草转化为浅黄精油。
日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组织江西省胡家小学、铁路一小、观田逸夫小学等10余所中小学校3万余人联合开展“艾的教育”系列活动,将“艾”与端午佳节、护眼日等巧妙融合,引导学生们将精心制作的艾香囊、艾眼罩、艾条送给家人长辈,让爱心在亲朋好友间传递。
创新形式——
中医药文化让课堂更多彩
学成语、讲故事、练功法、做丸剂、煮药茶……在江西省高安市礼港小学,每周一节的中医药文化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
“开放式课堂,师生都可以充分享受中医药文化带来的乐趣和知识。”该校中医药文化课程教研团队负责人刘华珺说。据了解,近两年来,该校教师已经讲授中医药文化课8个专题36个课时,包含文化课、实践课、研学课、功法课等,覆盖全校学生。
“中医药学兼具文化性、科学性、社会性三重属性。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优势特色,协同、助力中小学育人,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
依托“双减”兴趣课程和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学校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中医药的多重属性和丰富素材,构建开放式、互动式、实践式新课堂,为中小学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教与学”体验。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程是关键。”南昌市红谷滩区碟子湖学校已连续6年普及中医药文化教育。该校副校长、中医药文化教研团队负责人陈艳坦言:“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我们依托兴趣课程、地方课程和学生社团开设中医药文化课。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创新课堂教学。”
江西省吉安市三锡坊前田希望小学校长王林华牵头的小学科技创新实践课程项目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他又将中医药文化与自然科学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们在校园“药”山上寻药识药、观察记录和研讨学习。
南昌市十六中还探索了中医药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学——文化课程、研——研学实践、产——劳动教育、用——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领域。
“一校一策”——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每年的7月份,江西中医药大学校园里会迎来许多“新面孔”。来自江西全省中小学校的教师骨干们将汇聚一堂,参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训。
作为江西省中医药文化校园联盟的牵头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每年举办师资培训班、设立宣传教育基地、实施“游学江中”计划、组织“艾的教育”创新课堂、推行中医药文化金课巡讲、举行中医药文化节巡展……
据悉,自2014年以来,该校联合江西省30余所大中小学校打造了多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品牌,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教育新模式。2018年,江西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小学校获批建设了国家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平台,实现了各学龄阶段学生及教师的“云”覆盖。
此外,该校还先后在中小学校设立岐黄启蒙班(小学)、岐黄少年班(初中)、岐黄杏林班(高中),在本科设立中医摇篮班、中药科研实践班,在研究生中设立求强班、求精班等,开辟国民教育体系的“贯通式”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试验田”。
目前,该校组织编写的九年一贯制的中医药文化教材,已基于“一校一策”开发了多个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并推出系列名医名师网络课程向中小学校陆续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