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晓,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作为迈进大学的最后一关,填报志愿成了另一场“大考”,由此已成为一桩热门生意。媒体报道显示,目前很多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推出了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到几万元的一对一服务,甚至还有几分钟自动生成志愿。这些机构和服务背后的含金量参差不齐,而志愿填报师这一新生职业,也充斥着混乱的现象。
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其被家长和考生所特别看重,市场化志愿填报机构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志愿填报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确令很多家长和考生“犯难”。如果能有专业机构提供恰当地指导和帮助,增加志愿填报的科学性,这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选择这类服务时,家长和考生务必谨慎。媒体调查显示,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也缺乏足够的规范。像有些机构中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有扎实的专业训练和背景,只是按照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甚至,一些还打出“大数据填报志愿”的噱头,声称可以“一键生成”最理想的志愿。对这些五花八门但同时又疑点重重的志愿填报服务,家长和考生务必擦亮眼睛,避免盲目轻信,或是病急乱投医。
事实上,针对目前市场上各类志愿填报服务,监管部门已经有过相关风险提醒。如去年,教育部提出,各地要联合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对于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收取高额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相信今年,各地监管部门也会有相应的跟进治理。
不过,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志愿填报服务,除了强化对市场的规范,教育部门、学校还应该从扩大信息供给的角度,给予家长和考生更多信息参考,避免对市场机构过多依赖和盲信。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高考相关信息发布渠道和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也有不少地方提出,要集中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大学中学衔接联动、考生专家解疑互动,以多种形式为考生及家长提供专业化、高质量志愿咨询服务。也就是说,高中、高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主动扛起责任,破除一些影响考生科学填报志愿的“卡点”和“堵点”。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志愿填报始终是一个“个性化”“私人化”的事情,考生的个人意愿应该被尊重。比如,在选择高校、区域、专业上,到底如何排序,既要结合考生自己的分数、学科能力,也要充分兼顾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家长可以给考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但最终,还是应该尊重考生个人的意愿。
另外,填报志愿虽然很重要,但是也不应该过度紧张。要知道,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志愿填报就更不应该被认为是“一填定终身”。志愿填报时,也应该少一点功利性,切勿只是盯着眼下的热门专业。结合个人兴趣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或许是更实在的选择。而考生也应该明白,高考和志愿填报都只是未来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人生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说到底,不管是市场咨询机构给出的服务,还是学校给出的指导,都只具备参考价值。高考志愿填报的主动权还是应该掌握在考生自己手中,而不该完全由他人代劳。在慎重参考多方信息的基础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志愿填报就不会错到哪儿去。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