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显成效

网友投稿  2022-07-01 00:00:00  互联网

学校召开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学生样板党支部开展大学生党建情景剧展演活动 砥砺奋进的甘肃政法大学(校本部大门)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全国大赛总决赛铜奖

    在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兰州,坐落着一所蓬勃发展的地方政法类普通高校——甘肃政法大学。学校始建于1956年,1985年开办普通高等教育,2007年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开办国际生教育,同年被确定为甘肃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全国第二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成员。2019年由甘肃政法学院更名为甘肃政法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远大抱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崇尚法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西部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政法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08人,其中本科生10902人、硕士研究生1567人,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办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六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兰州市安宁西路校区、兰州市安宁万新路校区、兰州新区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1066.59亩。

    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有计划地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领域,营造人人共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思政铸魂

    推进课程育人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开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课堂”,努力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理念,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课堂讨论的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常态化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主动发起东西部高校思政骨干教师思政课程集体备课会。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以思政主题展演与微视频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内课程实践,和以社会调查、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统筹安排,采用普及课程、专题讲座、分专业专题讲座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学期安排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进行“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学校还以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习,每年举办“思政课教师理论培训和实践研学班”,组织骨干思政课教师进行综合素能提升培训,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学校着力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认定提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水平。学校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层分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定期遴选优质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积极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学校思政铸魂体系完备,课程育人成效显著,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充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资源融会贯通,对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以知促行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科研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才,将德育和科学精神融合到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学校构建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将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外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加强科研育人的功能。

    学校科研平台建设从条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构建起了“传统科研+现代智库+新型研究院”三位一体的科研格局。新增设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13个省级在编科研机构,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与应用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63个非在编科研机构,成立甘肃省环境法治研究智库等5个各类智库团队。创办《甘法大智库专报》,共计出刊30余期,推出80余篇应用性智库成果。成功举办“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论坛”“陇籍法学家论坛”“黄河保护法治论坛”,积极打造“丝路法学大讲堂”学术交流平台品牌。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讲等系列学术活动,近5年在“四报一刊”等平台发表理论文章近百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重点突出学生科研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科研育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近5年,学校立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与奖励项目31项,科研创新项目立项120项,支持46名研究生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申报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40余项。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总要求不断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工作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近20万元,用于场地完善、设备投入、师资培训等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成功申请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共12项;学生获A、B类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14项,其中国家奖项25项。学校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各类研究课题及项目,先后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良好成绩。2020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国家、省级项目60项,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铜奖1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13项、铜奖6项、单项奖1项。入选“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展示奖项。

    学校开展科研育人相关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行践知

    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近年来,学校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实践育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扩影响”,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着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专业技能,让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积累的综合性人才。为此学校开展了“一汇、二训、三赛、四驻”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四部曲,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一汇”是每周开展“创客汇”沙龙活动,组织有创意或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交流想法、碰撞创意,组建创新团队。“二训”是定期举办乐创训练营活动,开展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举办测评、沙龙、讲座、路演等活动,培育较成熟的项目和团队。“三赛”是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锤炼团队,并推荐优秀项目参加校外各级创新创业比赛。“四驻”是选拔成熟的、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入驻学校创业园,享受场地、资金、导师、投融资等优质服务,加速孵化。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以来共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10场,开展GYB创业意识培训班7期15个班,参与者近千人。每年组织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达50项,累计培育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0余项。每年举办各类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大赛3场次,针对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大赛训练营活动,累计培训超过500人次,培育孵化40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志愿服务依照“青年发展,分类引导”的基本要求,遵循“行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的基本思路,依托“总会+分会”“项目部+志愿服务队”扁平化管理模式和“1+1+N”七彩丝带项目化运行模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覆盖全校14个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万余人,累计志愿服务近万人,志愿服务时长4万余小时。在2020年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获评甘肃省脱贫攻坚“青年榜样”先进集体,在2020年甘肃省第三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学校青年学子获得“一银三铜”,在2021年甘肃省第四届志愿服务大赛中获得“两银两铜”的成绩。

    学校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线上实践+线下实践的方式开展,先后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3支,参与集中社会实践活动305人,另有近千名学生参与分散社会实践。学校积极构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校地合作基地,先后与甘南州、陇南市、甘谷县等签订合作协议,助力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学校“枸杞宝宝”云端实践调研队荣获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21年,学校“语”你在一起——普法推普实践团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通过不断探索,学校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各项制度,构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志愿服务评价认证等体系,通过实践育人努力培养理论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润物无声

    推进文化育人

    学校不断加强文化育人工作,以5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为指引,完善大学文化体系建设、阵地建设、品牌建设,构建“大文化”格局。

    学校在强化文化建设精神引领、提高文化自信、彰显品牌特色、完善制度规范、强化建设力度等方面有效发挥了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功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重要节点为契机举办书法家进校园、曲艺家协会进校园、敦煌文化艺术讲座等系列活动;先后举办“学雷锋”系列活动、“五四”评优系列活动、“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等,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根植于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家书”诵读比赛,围绕“我们的节日”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国防宣传教育、升国旗仪式等主题活动,引导带动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围绕建党百年等重大活动广泛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带领广大学生通过各类活动表达爱国主义情怀,践行青年誓言。

    因时而动

    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网络育人承担着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学校大力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构建多种媒体平台协同发展的格局,形成推动网络育人的强大合力;打造高素质队伍,依托新闻中心、青年传媒中心培养了一批新媒体素养水平较高的学生团队,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推出精品内容,充分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全媒体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推广,更好地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

    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越发凸显网络育人的实效。学校高度关注校园网络动态,努力建设基于思政教育的网络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师生内生动力,让校园充满正能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完善机制

    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学校大力推进心理育人体系建设,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建立校内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咨询服务机构平台,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形成奋斗品质、培育健全人格。

    学校构建了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学院党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五级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所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场所面积达160平方米,由预约咨询办公室、情绪宣泄室、网络心理测量、个体心理辅导室等功能室组成,实现预约办公、咨询辅导、团体活动和网络测量等功能的一体化,满足学生日常接受教育和开展咨询的需求。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积极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有力促进学生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以开展心理健康普测为手段,加强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加强心理健康宣传,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

    健全制度

    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大学校园环境是隐形的大学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不仅承担普通行政部门的职责,还担负着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

    近年来,学校管理育人紧密结合“三全育人”方针政策,从加强工作的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等方面实施“三全育人”的目标。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做好“枢纽”协调。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充分构建育人体系,体现以教师教学为指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育宗旨。一线教师、辅导员在育人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教育方针的基本发展路线,不断采取高质量的教育理念,明确相关的教学分工定位,并针对不同学科和学生管理事项进行分配,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科学规划。支持辅导员育人教育工作,积极推进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制度,提高辅导员的育人地位,确保育人工作顺利开展,更高效地提高辅导员在教育工作实施中的积极性。

    创新思维

    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服务部门优质的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学校的整体发展保驾护航,促进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稳步前进,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热情的态度、文明的风尚和规范的行为,在精神、思想和道德上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服务至上,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树立正确的服务育人理念,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组织、有规划地协调并完善各项服务工作,为学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生活环境,使其真正融入素质教育。开展“学校饮食文化系列活动”“后勤资助百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计划”“厨艺服务技能大赛”“饮食服务技能培训”“元旦美食品尝节”等多项学生饮食文化系列活动;实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推行多样供餐制度,设立浪费行为监督台和投诉监督台等,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方便和实惠;开展“隔空接单”活动,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学生提供便利。2021年,学校荣获“甘肃省节水型高校”称号,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快递管理模式得到管理部门认可,为各兄弟院校提供了参考借鉴。

    党建引领

    优化组织育人

    学校党委坚持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主题,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的组织体系为主线,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聚焦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强化政治引领,强化责任担当,完善基层组织制度,夯实基础工作,党建工作规范化程度和质量持续提升,为推动学校高水平政法大学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核心目标,提升组织育人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全体学生在奋斗中成长成才,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引领作用。学生党支部在一般按照专业纵向设置的基础上,探索依托社团组织、课题组等建立支部,学校现有学生党支部74个,其中研究生党支部21个、本科生党支部53个。二是党员队伍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各级党组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努力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截至2022年5月,共有学生党员2913人,占学生总数的23.27%,学生党员比例从2017年的16.58%增至2022年的23.28%。近5年来,学校累计发展学生党员5982人。三是做好党员培训工作。加强学校党校和学院分党校建设,不断强化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积极发挥“学习强国”和“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开展日常化学习。四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近5年来,学校共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237人,其中3人获评省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重点问题,聚力跟进落实,对标对表精准发力,以高质量党建工作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生为本

    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学校资助工作围绕“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两个重点稳步推进。一是将资助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制度,客观公正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做到了抓重点、讲实效、早宣传、早准备。畅通“绿色通道”,确保无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二是资助与自助并举,积极落实勤工助学政策,使他们通过奉献得到升华,提高自身发展潜力,丰富知识结构,调整心理状态和改造行为方式;帮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在逆境中磨炼意志,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正视困难、努力进取。三是将资助工作融入思政工作中,提升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开展感恩教育,将感恩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起来,将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结合起来,在获得资助与帮扶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回眸过去,甘肃政法大学“三全育人”工作一路前行、砥砺奋进,围绕10个育人专项工作,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真正落到育人成果上,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政法大学将砥砺前行,继续肩负起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育人的使命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甘法宣)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7-03/xw_881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