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蜜蜂的小都里》 马瑞翎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独龙江乡地处云南边境,历史上曾长期与外界隔绝,信息闭塞,物质贫瘠。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和脱贫攻坚战役的推动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群众一步跨越千年,独龙族率先实现了整族脱贫,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样板。马瑞翎新著儿童小说《养蜜蜂的小都里》取材于独龙江乡群众的生活片段,以一个儿童的暑期生活经历为主线,呈现出在奔向现代化生活进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令人欣喜的新面貌。
受益于独特的地理气候,养蜜蜂是独龙江群众致富的有效手段。上级派来的工作队员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人公小都里家里养了蜜蜂,便成为工作队关注和扶持的重点。村民们按独龙族特有的命名方式,将驻村工作队员称为“工作队都里”,他不仅引入国外优良蜂种和先进养蜂技术,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成为致富能手,还关心孩童的上学问题,帮助小都里复习语文,力图以教育帮扶彻底斩断代际贫困。为建立这片区域内公平、诚信的货物贸易法则,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到工商局举报黑心商家,以致受到威胁也初心不改。文学的形象谱系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以彰显新的时代内涵,“工作队都里”正是在新背景下塑造出来的,他是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者,是帮助独龙族群众走向新生活的有力引导者,体现了新的历史使命,他是一个时代人物集群的象征,展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小说表现了独龙族人民质朴的生存法则,也是其民间智慧的体现。在当地人的观念中,大自然中的东西是共有的,但如果谁先发现了,以记号“号”下了,其他人就不能觊觎,更不能捷足先登取走,否则就会受到谴责。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原有的道德规范也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小都里的爸爸在山林中找到一片肥美的蜂蜜,他用特有方式“号”下后仍被邻村青年盗取了,于是双方约定请人仲裁。裁决的过程充满善意,体现公平,各人分别讲述自己占据的道理,每一条道理以一块竹片代表,最后谁面前的竹片多谁就是赢家。从心底自然而生的善意,使他们有着得理也饶人的宽容。他们满怀感恩之心,面对国家的号召,认为“学生不好好读书就是对不起国家”,“要是不搬到新村子去住,就是对不起国家”,时刻把国家放在心中的至高位置。这些优良的品德,是人们在千百年相对隔绝的世界中形成的,也是人类稀缺的品德。小说写出独龙族群众天真善良的本性,以文学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纯美画卷。
小说还表现出生态文明的主题。独龙族群众长久以来生活在群山之间,由于生产力低下,为了生存便形成了狩猎的传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逐渐摈弃了猎杀动物的习惯。当下的生活方式是与万木为邻,与百兽为伴,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小说写到黑熊到村里觅食,猴子在苞谷地里“搞破坏”等,都是生态链修复后的必然结果。
《养蜜蜂的小都里》虽是儿童文学,也易为成人读者所接受。小都里不善于表达,内心却极为丰富,他短短的暑假时光,参与并见证了独龙江峡谷的发展。小说以漫画化、寓言化的方式来书写现实题材,这对叙事的顺滑和文本世界的虚构是一种挑战。因为既要反映当下的社会主题,又要体现相对独立的文本意义空间,文本与现实就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张力,实现文学对当下性的提升与飞跃。小说中很多极具生活化的场景,为文学审美意义的生成提供了丰盈的细节,如蜜蜂分家时要猛力用水泼洒蜂王,使其翅膀沾湿坠落下来,其他蜂群就不会飞远。寻找蜂巢的方式是用细麻丝将竹子内白膜系在蜂腰上,蜜蜂在阳光下飞行轨迹甚为清晰,循其而去就容易找到蜂群聚集地。这些细节的描摹,如没有深入山野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悉心体认,断然难以写得如此传神生动。
云南民族文化荟萃,山野田畴纵横交错,在大的时代主潮推动下,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未来相融,敞开着极具诱惑力的写作可能性。马瑞翎是一位很有社会情怀的作家,曾在怒江边境地区工作生活十余年,足迹踏遍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早已烙印在思想与情感的皱褶深处,让她不吐不快。她先后创作出版了《独龙江上的小学》和《木鼓敲响的日子》等作品,均是扎根于这片高原之上的赤诚之作。《独龙江上的小学》描写的是担当力卡山上某个“一师一校”小学被撤销前的一段故事,以儿童的纯真视角观察民族的巨大变迁,先后入选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农民最喜爱的100部图书”等,获得数十项荣誉。该书目前已签署波兰语和意大利语的版权输出协议,入选2020年度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木鼓敲响的日子》以动物的视角书写佤族地区的文明进步,目前也签署了波兰、蒙古、埃及和俄罗斯4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协议。作为主旋律作品,这些小说能同时获得欧洲国家的认可殊为不易,究其原因,是她的小说不仅关注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也关注在大时代发展中那些生命个体的尊严,他们渴望幸福的生活,留恋纯真的人情,坚守质朴的伦理,他们既是时代发展、富民政策的受益者,也以其坚贞的守望,成为苍茫浊世中的一股清流。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超越国别、地域和种族的,马瑞翎的《养蜜蜂的小都里》及其他儿童小说,以天然纯净的语言讲述温婉美好的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表现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她的小说文化底蕴深厚,民族色彩斑斓瑰丽,以其纯然天性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亮色,深为读者所喜爱。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云南省作协文学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