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行信教育模式构想

[db:作者]  2021-12-2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小学生在绘制虎年卡通年画。视觉中国 供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教育是先导,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作用。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落实,我们赴北京等8个省份80余所中小学,就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发现,各地各校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离中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3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教与学脱节,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多偏重“教”的设计,忽略了“学”的设计,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效果;二是学与行脱节,教师缺乏深入引导,学生多注重知识点学习,死记硬背,没有在学中用、用中学;三是行与信脱节,没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道理外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为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根据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示精神,总结各地各校积累的有益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学、行、信三者的融合,构建新时代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行信教育模式。学行信教育模式既有现实经验也有历史传统。《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导弟子要“文、行、忠、信”并重,博学多闻、身体力行、尽忠职守、执着信念,力求成为德智兼修之人。《礼记·儒行》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中庸》则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广泛深入学习,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依据。

    学行信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强调系统学、切实行、真正信,使青少年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

    一是系统学。“学”主要指学习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相关文化典籍。学是基础和前提,非学无以成才,非学无以明志。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育规律、语言文字演化和形成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规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突出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与家国情怀的主题,从“经、史、子、集”里选择文质兼美之作,注重内容的思想性、现实性和可读性的统一。通过系统学,使青少年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之美与语言形式之美,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真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践行能力。

    二是切实行。“行”主要指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提升个人修为。学是为了行,要通过行巩固学,这是一个普遍真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学促行、以行促学,做到知行合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到每个青少年的行动上。行的第一个环节是家教家风建设。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启蒙的摇篮,培养孩子优秀品质是父母的责任。重言教,更要重身教,教知识,更要教德行。要在和谐家风浸润下,培育青少年良好行为。行的第二个环节是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要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系列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青少年通过文化环境熏染,潜移默化地感知与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实质,进而深化品德自觉。行的第三个环节是社会教育。要有效贯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组织青少年走向社会,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范式。通过切实行,使青少年自觉履行家庭义务,遵守学校守则,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具有文明素养的中国人。

    三是真正信。“信”是指信念、信仰,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学以成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启发青少年学而知、学而思,而且要引导青少年学而行、行而信。对于道理,不仅要知道、悟道,而且要守道、行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青少年的血脉,不断增强其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每个青少年的文化行为,而不是一时一地、限于某种外在规定的言行。要通过真正信,使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信守中国方式,信奉中国智慧,信仰中国精神,成为一个文化人、文明人。

    学行信教育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循序渐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青少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行、信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是行和信的出发点,行是学的立足点,也是学的关键。信是行的升华,也是学的落脚点,只有把实践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行和信的融合,方能达致学的自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学,牢记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行、行是为了信,反之,信是为了更好地行、行是为了更好地学、学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行、信三者构成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升华的有机整体。

    学、行、信构成循序渐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教育模式。学行信教育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中小学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力求体现整体系统、分层分级、可学可用。按照青少年的接受能力水平层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地安排学习内容,充分尊重每个青少年的不同接受习惯和接受水平。在总体设计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为根本,以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和爱国主义的牢固树立为核心,使青少年由知识层面学习向能力提高、智慧增长和习惯养成层面逐步提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通过循序渐进、循环往复、逐级提升的学习与践行,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传人。

    学行信教育模式经过近1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充分吸收了各地各校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形成了理念明确、目标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构建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范式和养成体系,具有理论上可阐释、逻辑上可贯通、实践上可操作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贯通,创建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整的系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ZD1135-83]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1-12-28/xw_9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