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非遗工坊,返乡大学生通过直播的形式宣传东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新绣花鞋垫”。通讯员 宋星刚 摄
7月20日,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志愿者在贵州安龙县招堤街道海庄村辅导学生。通讯员 刘朝富 摄
■ 聚焦暑期生活
倾心
志愿服务点亮抗疫一线
——甘肃返乡大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本报记者 郑芃生 通讯员 马绮徽
“请大家间隔一米距离,排好队。”“请提前打开健康码。”……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河湾堡西街天润嘉园小区内,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学生满珍珍每天都会准时到岗——维护现场秩序,协助核酸检测相关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近日,甘肃省部分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共青团甘肃省委、省学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倡议,号召返乡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到社区(村)报到。面对突发疫情,一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号召,穿上红马甲、拿上小喇叭,为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
闫龙全是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看到共青团临夏州委发出倡议书后,他第一时间加入临夏县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队伍中,坚守在临夏县土桥镇大鲁村负责外地车辆以及人员三码检查服务。截至7月18日,临夏州已有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和返乡大学生参与到全州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中。
在酒泉市瓜州县,返乡大学生郜巨川穿上了红马甲,既当“服务员”又做“宣传员”,一边在疫情防控一线开展巡查、登记工作,一边向群众介绍疫情防控知识,号召社区群众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科学防控。
“作为一名大学生,看到一批批白衣英雄奔赴抗疫一线,还有周围的同学也放弃暑假自愿投身到抗疫中,我深受触动,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郜巨川说。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既是一场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更是一场难忘的青春思政课。每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测量体温、信息登记,疫情面前,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毫不畏惧和退缩,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用青春点亮抗疫一线。
暖心
公益拍摄定格“不老爱情”
——武汉高校学生团队为千余老人圆梦婚纱照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邵国超 尚紫荆
“爷爷奶奶,笑一笑,真好看!”“咔嚓”一声,美丽的夕阳红定格在镜头里。今年7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圆梦计划”团队的学生们从武汉出发,前往湖南韶山、河北西柏坡、江西九江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免费为当地老年夫妇补拍婚纱照,拍摄对象有离退休干部、退伍老兵、乡村教师等。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圆梦计划”团队成立于2015年,服务内容是为老年人免费补拍婚纱照,圆老人婚纱梦。8年来,“圆梦计划”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地区,为超过1400多位老人补拍婚纱照,拍摄近5万张照片。
“穿上婚纱圆了梦,真的好感动。”湖南韶山老兵庞孟冬的妻子龙伟玲说。这对携手37载的夫妻,面对镜头,再许白头偕老的庄严约定。
庞孟冬1979年入伍,1984年退役回乡,次年与当时在乡村小学支教的龙伟玲喜结良缘。年轻时为妻子买衣服、写信,到如今过节送花,他始终以没有婚纱照为憾事,而“圆梦计划”团队的到来为他们弥补了这一遗憾。
“真好看,和年轻时一样美。”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赵新国老人对着坐在轮椅上,身着白色婚纱的妻子黎銮娇这样说道。伴随相机的快门按下,赵新国为妻子黎銮娇戴上粉花的画面定格在照片里。
70多岁的赵新国既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与妻子黎銮娇携手相伴40余载。2019年,“圆梦计划”团队寻访到了他们。实践团成员介绍,刚进入这对老年夫妇的房间,映入眼帘的就是理疗床、吸氧机、轮椅,还有在桌上整齐摆放着的一沓沓记满黎銮娇每天各项指标数据的A4纸。原来,1982年,黎銮娇因操劳过度患上类风湿,后又不幸中风。“只要我在一天,我就会照顾好她。”赵新国说。
今年暑期,“圆梦计划”实践团队再次前往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回访了这对夫妇,赵新国早早就在门口等候。他跟大学生们谈及爱情观:“我们不能把谈恋爱与婚姻当儿戏,夫妻就应该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彼此身边。”
不老的爱情一直在继续。8年来,该团队拍摄之余,还记录并汇编了千余位老人的人生经历与爱情故事,定格他们的不老爱情和精彩人生。
红心
走访调研传承红色基因
——东华理工学子暑期开启红色研学之旅
通讯员 朱天星 本报记者 甘甜
红色寻访、田野调查……盛夏的赣鄱大地,一群来自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年轻人“且忙且充实”。在暑期研学中,他们深入萍乡、南昌、赣州等江西多地乡镇、社区,打造“在路上”的红色课堂。
江西萍乡是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摇篮、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今年暑假,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飞利用暑期研学的机会,重走秋收起义之路,用心感受赣鄱大地的山乡巨变。
盛夏的萍乡赤山镇英烈园,在烈日下透出庄严和凛然。这里既有战争年代的英雄,也有和平年代的榜样。站在墓前,王飞深受震撼,“碑上寥寥几字,写出了他们不凡的一生。不同的人生,但有同样的爱国心。时光的车轮未曾停转,我仿佛听见冲锋号在耳边回荡”。
一路走来,从小在沿海城市长大的王飞收获颇多,并想从聆听者变成讲述者,用自己的相机讲好动人的江西故事、中国故事,将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在更大范围传播。
“‘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我从小就对这些红色故事非常熟悉。”趁着假期,出生于江西兴国的大三学生钟昌霖决定要好好记录下英烈们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如何让兴国红色文化的亮丽名片越擦越亮,焕发新时代光彩,是我一直想研究的课题。”为了解近年来兴国红色旅游发展情况,钟昌霖来到兴国散葬烈士墓群、长冈乡调查纪念馆等红色旧址和景点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存续现状和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情况。
“田野调研、深度访谈、优化方案、每日记录……”回想起调研经历的钟昌霖说,“搜集了丰富的一手材料,还确立了科创课题研究方向,收获很大。”
经过半个多月的走访,他完成了近2万字的《江西兴国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