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芦苇飘扬的黄河岸边,北京大学“黄河照相馆”开张了。
今年暑假,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佳县实践团的15名师生,发挥专业特长,在河沟村村委会搭建临时摄影棚,用镜头记录下村民最朴实的笑容。照片里,村民们或咧嘴大笑,或凝望远处;或拿竹筐、扛锄头,或手捧丰收的果实……
“面对笑意盈盈的爷爷奶奶们,我意识到他们不是被定义的访谈对象,而是有血有肉的劳动人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文杰感慨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牢牢把握根本遵循,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要求,关注并紧扣当代青年特点,在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拓展思政工作路径、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激活思政学习资源,为青年构建起“大思政”的学习生态。
用党建引领凝聚信仰的力量
核酸检测、防疫消杀、宿舍片区巡岗……在北京大学校园疫情常态化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党支部、团支部10余名成员主动报名、接力参与。烈日下,身穿防护服,两个小时下来全身都已被汗水浸湿,他们依旧坚守岗位。
北京大学把握好学生党团日活动这一基础抓手,将党建主题底色擦得鲜亮。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学生联合党团日活动中,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争做圆梦新一代”“青春告白祖国”“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践行爱国卫生运动”等一系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志愿服务工作,不仅是一次次生动的主题党团日教育,也让支部成员进一步认识理解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更充分发挥了支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战斗堡垒的作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高培超说。
“从宣传画看新中国史”“百年党史与考古学史”“家乡的红色故事”……为激发青年在党团日活动中的主动性,2021年,北京大学评选出学生党支部“百堂精品党课”,让青年党员共学共讲共实践。一堂堂由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讲授的主题党课各有风采、颇见新意。学校还将“百堂精品党课”内容在百周年纪念广场进行展览,吸引学生观看,二次发挥党建内容的教育价值。
巍巍百年党史,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科书。北京大学用好百年党史这一“教材”:“湖畔歌会”中,2500余名师生相聚未名湖边歌唱,以党的百年发展为主线演绎一场场音乐会;优秀主旋律影视剧《觉醒年代》走进北京大学,主演和学生互动再现经典片段,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用活北大独特的校史资源,创新‘四史’教育形式,构建和完善党史育人体系,引导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着力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说。
讲好毕业离校“大思政课”,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近年来,北京大学的学子响应号召,踊跃到基层一线书写滚烫青春。据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统计,自2010年启动定向选调生招录以来,截至2022年,北大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选调生规模已经超过3500人。
“北京大学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于青年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多方面,突出导向引领,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让正确方向成为‘大思政’生态和育人阵地的‘生命线’,确保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
筑牢思政大课主阵地
经济学家林毅夫、政治学家潘维、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在北京大学,这些响当当的大家名师,因为一门课聚集在一起。
近年来,北京大学统筹全校学科力量和优秀师资,设立全覆盖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课程全面升级,课程内容历经多次研讨准备和精心打磨,向青年传导好、阐释好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堂课让我们多方面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老师的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也悉数展现,让我感受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同频共振。”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学生刘芮青说。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相关学科建设,以理论提升专业内容学习的深度。学校近期增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专题研究”“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新课程。
北京大学法学院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列为本科生必修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授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学知识有机结合。
拉近理论与青年的距离,就要用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去讲授。2019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把思政课搬到演播室,用短视频这一形式,推出了系列对话类视频“思政热点面对面”和“新中国70年7个重大理论问题”。系列视频立即获得青年学生关注,并在广大高校师生和思政课教师群体中引发了讨论热潮。
在实践中读懂中国故事
在北京大学,有一门课,一个学分,却凝聚了全校众多师生的智慧与努力。
这门“田间地头的北大思政课”,让思政大课堂越过大学围墙,开到了田间地头、科研院所、革命老区……从2019年起,北京大学将思政实践设为一门必修课程,建设310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让每名北大青年都有走入基层、认识中国的实践机会和经历。
“青年的内心有着对世界、对国家的热忱关怀,学思践行的结合将成为他们最生动而深刻的学习经历。洞悉中国大地正在发生什么、城乡与人民需要什么,也就潜移默化地形塑了青春的奋斗方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裴植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来到嘉兴南湖,寻访“一大”红船,重温伟大建党精神;法学院师生来到河北正定,实地探访乡村振兴模式,前往雄安新区感受改革发展;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来到塞罕坝,用科学手段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用监测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1年暑期,北京大学有210支课程团队、3377名本科生在祖国大地上追寻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历史足迹,在城镇山乡一线触摸时代发展脉搏。
思政实践课还配备有真知、有能力、有情怀的“思政尖兵”,355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任课教师,28个开课院系共37名书记、院长带队,232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课程助教,在实践过程中时刻为青年释惑答疑、讲解引领。
在参观白洋淀、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令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冯浩威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而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书写自己的时代答卷、砥砺赶考之时,必须注意到人民是阅卷人,唯有得到人民的认可,才可能得到历史与时代的认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不断升级,而责任就在于我们青年人肩上。”冯浩威说。
身处伟大的时代,不断涌现出的时代精神、英雄事迹具有最直观动人的教育力量。北京大学将抗疫事迹搬上讲台,1200多场专题报告会、座谈交流会上,北大援鄂抗疫医疗队的成员们分享着前线救治的工作点滴;邀请英雄战士杜富国、“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等人进校园作先进事迹报告,鲜活的讲述让青年们深切地理解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让青年走入时代、触摸时代、理解时代,他们便能回应时代,把脚下的每步路都走出思政学习的成效。
“未来,北京大学将持续夯实思政铸魂育人的教育阵地,更加奋发有为,以开好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为契机,推动北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郝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