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多法并举 提高识字效率

网友投稿  2014-04-15 00:00:00  互联网


  识字,历来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常用字的音义是不难教的,重点应放在怎样使孩子掌握汉字的字形。新课标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我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根据字理识记形声字和会意字的方法,还注重使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辨析易错字,提高识字效率。现例举如下:
  一、生动演示,分清“”和“”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发现:学生在初学笔画时,分不清“”(竖折)和“”(竖弯)。任教师再三强调“”在转折时要顿笔,“”在拐弯处要圆转,还是有许多学生书写中出错。
  所以,我在教学生认识汉字基本笔画时,课前准备了一根树枝。复习完横画和竖画,我将树枝竖直出现在学生们眼前,“这像什么笔画?”学生齐答像“竖”。我带着神秘的微笑,轻轻地将树枝的下半截拧弯,并在黑板上板书写下“”。在学生充分认识并接受了“竖弯”后,我击掌三次集中学生注意力,然后将竖直的树枝“嗄巴”折断,断裂处还被树皮连接着,接着便很形象地教学了“”,并着重指导了折处的顿笔。看着黑板上醒目的“”和“”,我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区分,并将折断的树枝分给两名学生来分别演示“竖弯”和“竖折”。这样,学生再书写这两个笔画就很少再出错了。
  二、找出规律,辨别“彐”与“”,“攵”与“夂”
  在低年级陆续出现的生字中,有些字分别含有部件“彐”与“”,如“雪”、“当”、“群”、“事”、“急”、“笋”等。它们之间差别微小,学生常会写错。我曾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但收效不大。总结教训后,我开始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辨别比较,找出规律。
  按生字出现的顺序,我们先教学带有“彐”部件的字。当教带有“”部件的“事”字时,我把“雷”、“当”等字同时出现,并用红笔标出两个部件的中间一横,引导大家观察比较不同点。学生正确区别后,我说:“中间这一横要不要出头,老师有一个区别的小窍门,大家想不想知道?”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个个露出专注的神情。我加重语气继续说:“这就是:凡是没有别的笔画从这个字的‘肚子’中间穿过去的,中间一横不出头。”说着,我用黄笔把“事”字的“”描了一下。孩子们对这个小窍门很感兴趣。我又让他们分别说说“雪、当”的“彐”中间一横为什么不出头呢?“争”字中间的横为什么要出头?它的根据是什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规律,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以后再出现带有类似部件的字,我都让学生拿这条规律来验证一下,他们再也不写错了。
  还有些生字,分别含有部件“攵”与“夂”,如“冬”、“放”、“做”、“散”、“夏”等。由于在第一册中教学了“冬”,学生对“夂”印象较深,故在第二册学写“放”时常错写为“”。于是我先引导学生比较“攵”和“夂”的笔画异同,再列出一行字让学生比较“攵”与“夂”一般用在字的哪个部位。通过观察发现“夂”多做字头或字底,如“冬”、“条”、“夏”;“攵”一般放在字的右边,如“放”、“做”、“散”。我突然提高声音:“也就是说,放在右边的一定是反文,放在字头或字底的一定是折文。”这在以后学习的几个字中加以证实,如“各”、“收”、“故”、“务”等。当然,还有特殊情况,在教学中我也作了必要的补充介绍,如“处”中的折文,决不可写为反文与“卜”争位。
  三、理解字意,写对“戈”、“”和“戋”
  在小语一、二、三册中学过生字“我、成、找、战”等,最后的笔画都是“斜钩、撇、点”。它们都是属于“戈”部,学生印象很深。所以当学到带“尧”部件的“浇、烧、绕”时,不管老师如何强调“尧”的右上方没有“点”,学生还是习惯性地顺手写一“点”。如何使学生从“戈”部的定势中跳出来呢?
  当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浇”字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引起有意注意。
  师: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个很容易写错的字,看谁最聪明,看得清,记得牢,决不写错。(出示“浇”字,红笔写右上部分)
  接着指导观察比较。
  师: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右上方跟以前学的什么字的哪些部分差不多,但又有什么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找、战”)
  然后通过理解进行辨别。
  师:“找、战”的右边“戈”读ɡē,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找到“戈”。(学生查后,了解到“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兵器总是和战争有关。)
  师:今天我们学的“浇”字,右上方不是“戈”,也不能是“戈”。试问,你们需要带着兵器去浇水、浇花吗?
  (学生们都会意地笑了)
  最后强化正确记忆,让学生反复说:“浇”字的右上方是个“缺点戈”。
  由于教学中注意了理解性的分析比较,学生牢牢记住了“尧”部件,并且以少记多,当以后教学中出现“烧、绕、饶”时,右上方再也无人加一“点”了。教“饶”字时,学生还能记得并灵活地分析:“富饶”表示物产很多、很富足。如果那个地方使用兵器整天打仗,物产就会受到损失,就不会“富饶”了。
  第五册中学到“残”字,右部的“戋”只比“戈”多一横。我让学生查字典,知道“戋”原是两个“戈”变来的。“戈”多则“残”,即坏人拿着武器挑起战争,就会有人伤“残”。除了可以会意教字,还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忆。“戋”读jiān,是“残”的声旁(叠韵)。以后学“践、线、钱、盏”时,都要注意声旁是“戋”,一般就不会错了。
  四、拆字明义,教学“爱”和“念”
  我们在小语第二册中学习了“爱”和“念”。粗心的学生常误把“爱”字写成“受”,把“念”写作“”。我在课上将“爱”用三色粉笔分别标出“”、“”和“友”,告诉学生“”表示手,“”代表毛巾,手里拿着毛巾递给朋友用,这就是团结友“爱”。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了“爱”的下部是个“友”字。
  至于“念”字,我只用一句话提示学生:“我们今天的心思(用红笔标出‘今’)应该放在‘念’书上,靠老师的命令来学是不行的。”再借助以往学生对“今”字的牢固掌握,就不再写错“念”了。
  五、形象分析,区别形近字
  1、“牛”和“午”。小语第一册学习了“牛”,第二册学习“午”时,先猜字谜“远看象头牛,近看没有头”来激发学习兴趣,再让学生把“午”与“牛”比较。联系生活,启发想象“牛藏头,因午热”。也就是说,牛不愿探出头来,是因为中午到了,外面太热。
  2、“元”和“无”。小语第二册学习“无”,如果用死记的方法让学生将“元”和“无”、“天”等区别,很多学生会乱写一气。为了正确识字,也针对学生乱花钱现象,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元”,说道:“这就是元,一元钱,两元钱的元,如果一元、十元、百元没有节制地乱花,花过了头(用红笔把一撇标到第一横下),就成了‘无’,一无所有的‘无’。注意!这一撇不能再过第一横,否则就不知从哪里偷来的字了!”一句戏言,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区别了“元”和“无”,也知道了乱花钱的危害。
  3、“鸟”和“乌”,在小语第一册学“鸟”的时候,学生就知道了不可丢掉一点,那一点代表小鸟的眼睛。那为什么乌鸦的“乌”就没有“眼睛”了呢?在课上,我借助图片,引发想象,乌鸦是一种全身黑得让人看不清眼睛的鸟,所以写“乌”时比“鸟”少一点。
  4、“气”和“吃”。在小语第二册中学习“气”时,借云气向上升腾的形状记住它,强调最后一笔为横折斜钩。第三册中学“吃”时,学生常会写成“”或“”等,此时应明确:“吃”的声旁是“乞”,“乞”的声旁是“乙”。“乞”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跪着向别人讨饭吃,借乞丐下跪讨饭的姿势记住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明确了字义“乞”,中间也不会多一横了。
  六、字族文识字
  新小语教材中出现了“字族文识字”。“字族文识字”是融汉字规律于诗文中识字的方法,开了一条“因字创文,创文识字”的新路子。字族文的显著特点是:它以字归族,以族创文;族为文统,字文相生;读文领先,披文见族;文熟字悉,一矢两的。体现了文从字而生,字随文而识,文与字的统一。字族文的产生找到了规律识字与阅读教学的契合点,使汉字构字规律和小学生识字的规律在字族文中充分地连结并展示出来,为儿童快速识字提供了契机,也加强了易错字的辨析。我们在教学生识字中,为了防止形近字的混淆,不妨也编编看。如:
  我—娥峨鹅饿蛾哦
  我是独生女,名字叫小娥。我住山右边,峨眉多巍峨。
  我与鸟为邻,最爱白天鹅。我给鸟喂食,不让鸟挨饿。
  我爱捉害虫,常扑稻螟蛾。我喜赞鸟诗,出口好吟哦。
  皮—坡波破跛披被玻
  有土堆成坡,有水波连波。碰石皮擦破,走路跛一跛。
  披衣床上坐,被子多暖和。玻璃窗前望,夕阳染山河。
  外婆来看我,带来甜菠萝。
  戋—盏浅钱笺
  戋就是小,小杯叫盏。河中流水,小时则浅。
  古时货币,小金曰钱。精美纸张,小幅叫笺。
  七、猜字谜识字
  这种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识字,找出汉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对于低年级学生,不要求编的字谜有多大深度,只求简单实用有意思,能激发其兴趣。开始,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有意思的字谜来引路,如:
  三横,三竖,三撇,三捺。(森)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开嘴,小口往里藏。(高)
  要想顔色染得好,除非木在水里泡,久久(九)不打捞。(染)
  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春”和“着”字,有学生常把“春”字写少一捺成了“”,把“着”写多一捺成了“”。这时,可启发学生编字谜来区别比较字头的不同,如:羊的眼睛。(着)三人站在太阳上。(春)
  八、编顺口溜,巧记易错字
  顺口溜易诵、易记,它即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识记字形,又可以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深入辨别易误字的细微差别,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下面介绍几个易误字的顺口溜:
  横“戌”、点“戍”、“戊”中空,左下十字应为“戎”。
  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
  步:上下结构看分明,下面笔画要记清。左脚向前跨一步,右脚后面不留印。
  对于“人”、“八”、“入”这三个字,看上去很简单,但学生一写就混淆了。在此,我鼓励学生们自己想办法区分开。可边做动作边说顺口溜:“入”是撇低捺高连一起,“八”是撇低捺高永分离,“人”是撇哥哥拉着捺弟弟。


http://www.00-edu.com/jaoan/1/2022-03-09/467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