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班低段语文阅读中 小组交互学习的时机及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网友投稿  2006-03-05 00:00:00  互联网


  新课程纲要和标准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以“学生中心”替代传统的“教师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由以往的“接受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发展”将更多地成为教师关注的中心。教育理念的更新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组交互学习”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小组交互学习缺乏深入的研究,许多交互学习的形式松散,收效不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比如,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盲目进行小组交互学习,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地分析,忽略了学生年龄、能力、性格的差异,缺乏对小组成员配置的研究,缺乏对小组成员交互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大影响了小组交互学习的质量。另外,不顾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考虑学习的时机、方法,随意地进行小组交互学习,有的教师有时会凭着一时的兴起而开展小组学习,对学习的方法也缺乏明确的指导。因此,交互学习的随意性较大,形式也较松散,使交互学习流于一种形式。
  鉴于上述情况,我从2002年9月起,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小组交互学习的时机及基本学习模式的初步研究。本文将作重点介绍。
  小组交互学习的开展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意进行,要使学习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收到实效,就要把握契机,做到适时,通过实践发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互学习,效果较好。

  1.学习时机:当碰到学习重点或遭遇疑难问题时。
  学习重点、难点往往是一堂课的精髓,重、难点突破了,课也就成功了大半。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带着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尤其对于低段学生,教师更是不敢放手,学生完全在教师在支配下学习,一旦离开了教师就不知该学什么,往哪里学。
  在实践中,当遇到重点或疑难问题时,我尝试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互学习。实践证明,小组成员的共同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使他们的探究精神,互助精神也在学习中得到培养。
  学习模式:质疑——思考——讨论——点拨
  课堂实例:《啄木鸟和大树》
  质疑:在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有学生问:“大树为什么会从年轻力壮变为枯树呢?什么叫年轻力壮?什么叫枯死呢?……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这时,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思考。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引导他们带着疑问,独立学习了课文的第2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文、思考,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发现。他们忍不住叫了出来:“我知道大树为什么会枯死了”。“原来是怕痛,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还以为啄木鸟要伤害它呢?”看来孩子们已深深感受到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了。
  讨论。当学生对疑难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正跃跃欲试时,我让学生所思考的结果在学习小组里进行汇报,并让学生想象说一说大树“年轻力壮”与“枯死”时的样子,在小组内交流。
  点拨。当学生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时,我适时提出“大树为什么从年轻力壮变为枯死?”由于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加上与小组伙伴的讨论与实践,所以轻轻松松地突破了课文的重点。
  实例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种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改变以教师带着学生“一问一答,逐段串讲”的方法,由学生质疑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学习课文,在探索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轻轻松松突破了重难点。

  2.学习时机:当学生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后。
  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要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知识。我把根据学法在小组里进行交互学习引入了课堂中。
  学习模式:明确目标——自学——交流——拓展
  课堂实例:《谜语》
  明确目标:我把目标定位于不仅仅是猜出谜底,而是应该让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指导,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从词句上体会出谜语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而初步了解解谜、编谜的基本要领。因此,在教第一则谜语《冰箱》时,教师要围绕词句让学生体会谜语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的,学习时主要从以下几步展开:⑴借助拼音读通谜语;⑵找出关键词理解谜语;⑶抓住特点猜出谜语。有了一则谜语的基础,第二则谜语的学习更多则是依靠学生的个体和小组力量了。学习第二则前,回忆了学习第一则时的方法。
  自学。在《谜语》的学习中,学生依照目标和学法进行自学。通过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交流。学生把猜出的谜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拓展。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谜语在小组里交流,也可在组际交流。评出猜谜优胜小组,在课内得到了拓展。
  实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是这一设计的最大特点。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更大、更多。

  3.学习时机:当遇到争议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产生争议,这是极可贵的教学机遇。“灯不拨不亮,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会。通过组内成员争论,最终找出最好的结论和思路。
  学习模式:引发争议——自由讨论——总结汇报
  课堂实例:《乌鸦喝水》
  引发争议。《乌鸦喝水》的第二段教学中,学生通过学文知道了乌鸦找到的水装在一个瓶子里,这时,我拿出三只装有水的瓶子(a盛满水的小口瓶b盛有小半瓶水的小口瓶c盛有小半瓶水的大口瓶)问:“乌鸦找到的水究竟哪一瓶呢”?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有的说:“1号瓶!”有的说:“2号瓶!”还有的说:“3号瓶!”
  自由讨论。围绕“乌鸦找到的水究竟是哪瓶?”而产生争议,我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为了说服同伴,孩子们必须说出自己的理由。读书一知半解的同学很难说服他人,靠猜测的同学当然更说服不了他人,只有仔细阅读,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在课文里找到最好的理由:“可是,里边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它喝不着。”终于,通过讨论孩子们的意见趋于一致。这样的小组讨论,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结汇报。当孩子们把与同伴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上汇报时,大家都选择了“b”(装有小半瓶水的小口瓶)。孩子们发出了“耶——”的欢呼,我不失时机的问:“你们是从哪儿发现结果的?”孩子们自信地告诉我答案就在书中,通过总结,孩子们知道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他就会仔细地读书,利用书去解决问题。
  实例分析: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学习,在尝试中发现独立探究、合作讨论中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和学习能力。《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故意设置学习障碍,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带着争议仔细观察、认真读文,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通过与伙伴的交流讨论,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学习时机:当练习拓展时。
  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使他们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通过教师设计分层练习来解决“吃不下”与“吃不饱”的矛盾。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可以把分层练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由优生担当起小老师的职责,在小组里进行交互学习,不仅可以使优生担当起小老师的职责,使自己得到锻炼,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顾虑的展示自己,还可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学习模式:理解——模仿——运用
  课堂实例:《月亮姐姐的新伙伴》
  理解。《月亮姐姐的新伙伴》的第三段有一个句子“我会转播电视新闻,我会侦察飞机、军舰,我会报告天气变化,我会寻找地下的石油、煤炭”。可抓住这一句子对学生进行“我会……我会……我会……”的句式训练。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朗读,进行朗读指导,读中理解。然后,让学生看着“我会()、我会()、还会()”,来说说这一句子,使学生对这一句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模仿。当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说一说,我是一名学生时,并出示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型说说:“我是一名学生,我会()、我会()、还会()。”同样的句型、相近的内容,十分利于学生的模仿。
  运用。在学生理解、模仿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延伸扩展的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练习,并在小组内交流。有的说动物,有的说植物,有的说科幻片里的外星人……。如(它是一只老虎),它会()、它会()、还会()。
  实例分析:学小学语文低段阅读主要是词、句的训练。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可以作为范例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最终能熟练的迁移足用,在练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掌握更多的句型,以上教学设计练习教师采取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用“会()、会()、还会()句式。在实际运用部分,安排小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每个学生的句子都可以在小组里得到展示,改变了以往优生说,其他孩子听的状况。

  当然,在实践中,小组交互学习的模式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课堂的情况、学生的表现等多种因素,及时进行调整,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本文荣获“全县课堂教学效益年”论文评比一等奖)


http://www.00-edu.com/jaoan/1/2022-03-09/4679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