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什么?
“习”字在甲古文中是鸟雀在阳光下练习飞翔。许慎在《说文解字》:“习,数飞也。”由“预”字我想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笔者看来,预习应该包含“预热”、“预知”、“预学”,而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预学。以往认为,预习预习,就是老师不在,学生对老师未予学习的内容自己学习解答。笔者认为预习应该是学生带着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尝试、验证、寻疑、解惑,最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
预习的真实价值是什么?
首先,预习,是以学生个体为主的学习过程。预习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这个过程是在我们教师的循序渐进中,逐步培养、扶持、放手而来。而不要认为预习就是预习文案或者预习导航一出现效果就如约而至。魏书生老师很会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他的培养思路是先培养学生个体独立的预习能力,然后培养学生个体独立的课堂学习能力,再培养班级集体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形成集体学习力。这种培养最终能力形成的结果是魏老师走东到西,班级语文学习丝毫不受影响。这启示我们预习起始阶段教者是要科学严谨地构思、设计、调整、反馈的。目前评价测试中的“预习导航”只是一个参考的蓝本,一个方向趋势的暗示。预习,最好地体现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在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中的价值起初是“事倍功半”,后来才是是“事半功倍”。
预习,厘清了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今天的预习,不是个新鲜事物。以往的课堂,我们依然要求有学生的预习,课堂的检查反扩而今天我们要凭借学生良好的预习,达成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这样一个高度。我们如何精简,参照指标是学生的预习水平、预习达成度。这里的参照指标决定着精简幅度,如果参照指标很低,教学环节不但不能减,反而要增加。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时时关照学生预习状态,这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一个学习状态,两者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参照指标有两个维度,一是哪些是该精简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存在是我们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师预习行动之初的精简选择往往出现很大的偏差。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严谨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结构,很多是我们个人的臆想。我们要准确地找到学生课堂上的生长点,对接点。生长点、对接点的找寻错误,往往使我们怀疑起预习的效能究竟有多大。最终心太软地把课文角角落落和盘托出。预习,要求我们教师从优化环节向精简环节的高度迈进。
预习,本身就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为什么这么理解。从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不难发现,他们的预习方案最终出台,是从基础文案、教师个案、预习文案三者萃取的精华。学生上的预习最终稿,是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班级、文本、年段等各方面因素。今天我们打开评价手册,预习导航中不少设计,都是我们以往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需要教学的内容。现在很有选择性的归并在预习导航中了。就这点,预习的一开始出现,就注定了教学环节的精简。这里的精简一是对教师自身教学的精简。对教学的定位而言,教学中学生永远在第一位,教师要向学生借力。师生互相借力。也正印证这句话:“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有效真预习,我们首先得考量预习设计本身的质量、价值。然后再来考量自身在教学中对学生预习习惯、预习能力培养的达成度。
什么是“有效的预习”?
从某个角度看,预习是个学生个性化活动过程,学生的年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的差异包括兴趣爱好的不同,预习的侧重点和预习的结果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对诸如“预习指导”、“预习导航”这些设计要多分层次。从宏观层面讲,预习层次包括小学不同年段对预习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量化;微观层面讲,它要能适应班级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力的孩子。要避免预习程式化带给学生的疲劳,我们的预习设计应该因文、因人,找寻学生发展的准确“基点”。其实我在想,本学期的评价手册中的“预习导航”它也只是给我们老师提供的参照。
预习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真正地把预习看做学生的一种自主真实的“前学习”,学生一定怀揣着很多问题和期待,那么课堂教学就应该顺应关照学生在预习中所达到的高度。课堂的伊始的起点是学生预习后的,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又迫切希望解决的那些。有效的预习除了本身的有效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将其体现出来的,只有这样,课堂的教学环节才可能精简,课堂的教学重点才能凸现。
有效的预习需要引导与反复。教是为了最终不教,这句中隐含着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知识,亲身去尝试验证,在尝试、验证中提升自身能力,产生出新的渴求。几乎每个成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去处理某件事,并不是对其处理方法了如指掌就能很快大功告成的,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真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启发我们,不同年段的预习应该有着明确的要求,学生的预习需要在老师、家长等指导下强化,进而形成一种能力。
有效的预习是以自我为主,但我不认为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的单打独斗,他完全有理由也有权利去拿来主义。这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知、新解,但是预习中字典、网络、各类工具书、家长、同学等等,这些都是预习的媒介,我们要引导孩子去用,而且鼓励他们常用,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和品质。预习并不是靠天收,预习的能力和水平需要随着年级的增加不断地提升。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环节才会有实质性的精简的基础和可能。
如何评价“预习”
预习评价的最终评价者是学生,当学生结束对文本的学习,反观自己进入通过预习带入课堂的困惑和问题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化解,自身的心智是否有了提高,此时学生才会真正地咀嚼出预习对自己学习的积极意义和真实味道。真正地感受到预习是一种需求,是语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对预习的评价是终结的,真实的,美丽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
课堂上老师面对学生的预习该做如何处理呢?就小学阶段,我觉得对预习的评价应该具有刚性的要求,更多的是一些隐形的要求。既不能把它当做练习题来给学生做钩与叉的评价,如果这样岂不是加重学生负担,异化了预习本来面目。面对学生的预习我们要关注学生预习的态度和方法,通过预习的展示让我们了解和掌握学生学情。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实在没有必要立刻要求孩子改弦易张,随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学习活动的逐步推进,学生会在一边学习中会发现预习中错误。那种发现,那种改进是我们教师无法给予的。这样的发现,自动调整、改进着学生原先的预习模式。这也许是预习的最真的价值。
如何有效预习呢?
就是让学生和书本对话,去读懂教材,把书中讲的知识通过边思考,为什么,然后把有疑问的地方作批注和记录,建立一个初步认知学习过程。其二:就是“和他人对话”,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预习的质疑到课堂上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交往性对话(伙伴对话)中解决自己的质疑,学会知识,同时学会倾听和表达。其三就是“反思对话”,就是通过和他人对话后,思考:我会怎样去做,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和做。通过自我的反思巩固理解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