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一、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1、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
2、词语在阅读理解课文中具有双重身份。
3、在阅读教学中,词语往往和句子一起承担理解文章的重任。
二、重视生字词教学,为阅读教学扫除障碍。
1、识字教学时以词语形式出现。
2、词义的理解,力求讲准讲清。
3、借字词教学进行扩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词汇。
4、注意读、讲、写新组合的熟字新词。
三、抓准关键词语,深入理解文章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1、以词义为基础。
2、由理解词义转入到理解词在语境中的所指。
3、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
4、推敲词语的运用。
5、体会词语的色彩。
语言的基础是词。一篇文章实际上是词语构建成的一座大厦。
随着学生的成长,个体掌握词语也随之丰富起来,在交际活动中,一般都能适应各方面的需要运用词语,而语文课是专门进行语言训练的课,使学生通过学习书面语词汇,掌握大量的词汇的文字符号,把自然状态的词汇转化为规范词汇,而面广、量大、分散、复杂的词汇的学习大多是随着阅读教学的展开而进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词语教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是阅读文章的教学,它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理解文章的能力。词语是文章的组成部分。词语教学是相伴于阅读教学而出现的。学习生字词,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学习关键词语,为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
2.词语在阅读理解课文中具有双重身份。
在阅读理解课文时,一般是通过词语来理解课文的,如《在炮兵阵地上》,通过表现心情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彭总对东海前哨阵地的不满,进而理解他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种借词学文,反映了词语是理解课文的手段,是配角。但换一个角度,通过学习课文,又理解了课文中的一批关键词语,如“电闪雷鸣”、“千方百计”等,从借文学词来说,词又是学习的目标,是主角。这种主角与配角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这就是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双重身份。
3.在阅读教学中,词语往往和句子一起承担理解文章的重任。
一般来说,理解课文,单靠词或单靠句都不行。如《在炮兵阵地上》“他看到了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的前沿,结构也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既学句中的词,又学组词而成的句,才能理解这一句子包含五层意思:1.危险性极大;2.承受不住炮弹轰击;3.会掀翻阵地;4.会丧失国土;5.进而体会出彭总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词与句共同承担理解课文的这种彼此提携,相伴相生的现象是理解课文的普遍现象。
因此,钻研词语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是衡量课堂教学是不是语文课的主要标尺。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也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也越充分;反之,就会出现“架空分析“,课文理解就浮浅、模糊,就很容易上成不是语文课。尽管“低年级以字、词、句为重点,中年级以段为重点,高年级以篇章为重点”,但是学词绝不是阶段性要求,而是贯穿小学六个年级语文学习的要求。学段、学篇,是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自然增加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思维成长。学段、学篇,不等于以段篇知识为重点,就忽视词语教学。从若干教学专家、学者曾提出的”淡化篇章、强化词句“的观点中,也不难看出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重视生字词教学,为阅读教学扫除障碍。
1.识字教学时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艰苦的岁月》,“艰、幕、腊“等用一个个字的形式出现和教识、困难大、抽象空洞,用词的形式”艰苦,夜幕降临,寒冬腊月“出现进行教学,就减少难度,形象,易于记忆。
2.词义的理解,力求讲准讲清。
词义负载着信息内容,概括地反映着事物和现象。理解词义能实现交流,对生命力最强,使用最普遍,构词能力最强的基本词和常用词的词义是绝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感悟,模糊理解。词义准确理解是不容忽视的。在学习上、工作上,尤其是诉讼上,外交、政策用语上,用词用语都极其苛严。错用词语绝非小事。因此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力求把词义讲准确,清晰。
(1)拆词法理解词义。即通过理解构成词语的字的意思,再来理解组字而成的词的意思。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思索”先理解“思”(思考),再理解“索”(探索),那么“思索”就是思考探索的意思。同样,壮丽:壮观+美丽。
(2)比喻法理解词义。对一些偏正结构的词语,是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
关系,有些词语本身就是很生动、形象的,往往可以采用比喻法来理解。如:“珍惜”,怎样的爱惜呢?象珍宝一样的爱惜。“珍”是为了表示爱惜的程度的。如“苗条”、“雪花”均可用比喻法理解。
(3)引申法理解词义。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的本义的理解,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词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如:“加油”原指添加油脂。“为运动员加油”则引申转化为鼓励、鼓劲。
(4)借代法理解词义。有的词我们不能拘泥于本身字义来理解,它往往是一种借指。如“笔墨”借指文章、文字。“矛盾”借指两人的隔阂、斗争。
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的理解,也要对学生讲解到位。如“人物”通常指人。而没有“物”义。在这里词语的意思只是部分语素义。又如:“老师”:不表示年纪大,而有亲切、尊敬的意味。
3、借字词教学丰富学生的词汇。选取一两个常用字组词,如“望”字组词:“望见”“眺望”“看望”“希望”“期望”“望子成龙”……指出其中一批词的基本义是“看”,另几个与“看”有关,还有的由“看”引申为期待。这样做一是巩固语素的基本义。二是相机扩大词语。课堂上用“词语开花”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词语的积极性。
4、注意读、讲、写新组合的熟字新词。利用熟字组成新词,是课文中悄然出现而为数不小的一类。如学生学过“亲人”和“近处”,后面课文出现“亲近”。学过“疾飞”,后面课文出现“疾病”,具有新的义项。这一类新词,大多是常用词,必须纳入辅导范围,从而扩大词汇,积累词汇。
这样,抓教识的形式,抓词义的理解,抓组词扩词,抓新组合词,使生字词教学力度加强,从而为阅读教学作了铺垫。
三、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理解文章,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词义是固有的,稳定的。“全神贯注”是指全部精神集中于一处。这个词用在哪里,他的意思是不变的。但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理解词语的意思,而要着力于理解词语在文章这个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所指。即:“谁在全神贯注?”“为什么事全神贯注?”“全神贯注说明了什么?”等等。因此,我们在阅读理解文章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词义为基础。《小珊迪》一文,要体会小珊迪生活穷困悲惨得通过“乞求”一词来理解。如果“乞求”,即那种低三下四一样苦苦哀求的意义都不懂,那么小珊迪向人乞求买他火柴的内在原因就体会不到了。所以,准确理解词义是理解内容的基础。
(2)由理解词义转入到理解词在语境中的所指。在问过“乞求”的意思后,紧接着问:“小珊迪为什么由“请求”变为“乞求”?”这样就能理解他怕失去卖出火柴的机会,为情势所迫,为生存所迫的深层原因。
(3)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对文章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难理解的语句,我们要给搭桥、铺垫。如《春蚕》一文中,写母亲养蚕的劳累,我就从析解重点词语“每天”(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深夜”(深秋夜晚寒冷、困乏)、皱纹(长年劳累、过早衰老)等入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连接起来,引发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进行联想、想象、进入文字情境,它直接培养学生敏锐而丰富的感受力,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
(4)推敲词语的运用。如“笋芽儿央求妈妈让她出土”,这里为什么用“央求”?而不用“要求”、“请求”;“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破布堵起来,但是风还是可以灌进来。”这里为什么用“灌”?而不用“刮”“吹”。这样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推敲,能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妙用。
(5)体会词语的色彩。在教《小雪花》中,我分次出现“雪”、“雪花”、“小雪花”三个词语,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知道:“雪”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雪花”指的雪的形状象花一样美(形象色彩),“小雪花”又增加一种亲昵喜爱的心情(感情色彩)。讲关键词语时,有时从词语的色彩入手析解词语,新颖、独特,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趣,对小学生表情朗读有积极作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而丰富的感受能力,既要靠他们自己长期大量地阅读、体悟,又要靠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言文字作长期大量的析解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与之相应的体验。丰富的自悟和丰富的知识及长期积累起来的体验是语感的“核”,最后才形成他们在一瞬间就能直觉辨别出语言文字的正误、优劣和情味,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那么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是不容忽视的。
|